(網路圖片)
孩子的功課問題,為很多家長帶來不少的煩惱。
陳太太七歲的孩子大明,在做功課時時常不專心,而且更十分粗心大意,功課中錯漏百出。「丙」、「C-」、20-30分的成績,已是司空見慣。
陳太向我訴說:「在上次家長會中,老師要求我多督促大明的功課,其實我已盡了力,但他卻仍是這麼不對勁,教我怎麼辦?」
可見陳太實在有苦難言,感到老師極不體諒。
深切明白,很多家長都十分關心子女的功課,只是不得其法。將孩子的問題完全歸咎家長,實在有點不公平!
我安排了一次機會,觀察陳太如何督促大明做功課。原來她十分緊張,每見孩子字體不端正,或計數出錯,便立刻直言指正。而大明則每每感到無奈,唯命是從地將錯處擦去,然後更正。
陳太說:「他就是這樣,總是要我看管著他,才可避免錯誤。我一旦不在旁督促他,功課便會一塌糊塗。」我明白陳太的苦況,也明白大明的功課為何會這樣不濟!
要孩子的功課做得好,信心和興趣是最重要的。沒有信心,便會處處猶疑;沒有興趣,便不能專心致志。父母過份干預,不單打擊孩子的信心和興趣,更會造成滋擾。
我向陳太提出這樣的建議:父母為孩子訂立明確的功課時間表,讓他們在指定時間內自行完成功課,是最恰當的做法。在預訂做功課的五分鐘前,提醒孩子開始要停止其他活動,收拾心情做功課。在做功課期間,不要太多干預;但若然孩子有不明白,父母便給予引導。孩子的功課中,有些地方會做得工整和正確,而有些則有錯漏。這是自然的事。父母在糾正孩子時,應先指出他們做得較好的地方,給予稱讚,然後才提醒他出錯之處。
在一個晚上,陳太太對大明說:「媽媽從今天開始,嘗試由你自己做功課。如果你有不明之處,你當然可以問我,否則我只會間中看看你的情況,不會下下督促著你。你告訴我,每天什麼時間做功課,是最為適當的?」他同意每天下午二時三十分開始做功課。
陳太太大致能按照計畫行事。在二時二十五分,她便要大明停止活動,準備在五分鐘後做功課。當大明在做功課時,她不會太多干預,只是間中到他身旁,說些鼓勵的話,例如:「這處寫得不錯。」「這題數做得正確,很好!」
陳太太向我說,最困難的是要避免說些批評的話。以往「你看,這些字多難看」和「你真大意,這處又做錯了」的話,是她常掛在口邊的,但現在,她要學習欣賞孩子,說鼓勵的話,建立他的信心。
陳太太也有她的疑問:「難道孩子做錯了,也不要求他改正?」
這當然不是。但父母最好在孩子完成一項功課後,才要求他自行檢查。在他們檢查後,父母可以問:「你認為那處寫得不好?」「你看看這題數有沒有問題?」要讓孩子動腦筋,要讓他發現問題,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再者,檢查功課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再者,父母也不應要求孩子大幅度重寫一些文字。父母應向孩子說:「這部分寫得頗好,如果你其他部分也寫得像這處一樣,那就很好了!」多讚賞孩子,只要求他們重寫一些太難看的地方,已是足夠了。
「如果不要求孩子重寫那些不端正的地方,功課便會很低分!」這也是很多父母的擔心。
我提出疑問:「孩子的平時分,對他們的名次有沒有影響?在他的成績表內,有沒有登記他們平日的功課成績?」這是很多父母的盲點。
孩子的平時分,對他們的名次其實只有輕微的影響。父母不用為此而過心憂心。當然,這並非容許孩子馬虎地做功課,而是要指出,孩子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否感到自信和有趣,是否能重溫課堂所學習到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就算分數不高,也不會有災難性的後果!
這也是做功課的意義:孩子做功課,不是為了顯示他的能力,而是要藉此消化老師講授的內容。他們從中是否能重溫和鞏固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做功課過程中的學習得益,遠較所獲得的成績為重要!
陳太太的計畫,並非立竿見影。但過了一個學期,她興高采烈地對我說:「大明這學期的成績進步了。我明白到,做功課,可以慢慢來,最重要的,是要他回想老師在課堂上教過的東西,將學習內容應用到功課中。做功課,其實是一個溫習的機會。」
她的頓悟,我希望你也能體會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