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過年時期,鼓吹班、子弟團、雜技藝人、傀儡藝人會熱鬧地巡迴演出。圖乃走索表演。(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過完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別名「開正」,又叫「新正」,在宋朝則名曰「元日」、「元旦」。宋朝人過年,時間跨度太長:臨近冬至就有了年味,過了元宵才宣告結束。在長達兩個月左右的馬拉松式狂歡中,隔三差五就有一個小高潮,但最大的高潮還是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
和現在一樣,宋朝人到了大年初一也要拜年,也要饋歲,也要給小孩子發紅包,也會有鼓吹班、子弟團、雜技藝人、傀儡藝人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歡呼聲中巡迴演出,將新年的喜慶氣氛以非常熱鬧的方式展現出來。不過宋朝距現代畢竟有些遙遠,當時拜年的規矩肯定與現在大不一樣,發紅包的規則肯定和今天不盡相同,沿街表演的藝人在裝束打扮和演出方式上肯定也會有某些獨特之處。
上古儺戲的遺風
假設您是一個宋朝人,一覺睡到大年初一,早晨起來出門上街。打開您家的大門之前,筆者建議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免得自己被嚇昏過去。開個門而已,怎麼會嚇昏呢?原因很簡單,當您剛剛打開那扇門的時候,門口很可能突然冒出來幾隻青面獠牙的惡鬼,尖叫著向您猛撲過來!
這時候您千萬不要怕,最好從腰包裡摸出一把銅錢,朝那些惡鬼撒過去。常言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掏錢,鬼就會撤;如果不掏錢,鬼會一直纏著您,堵在您的家門口,不讓離開。這世上當然沒有活生生的鬼,現在沒有,宋朝也沒有。既然沒有,堵在門口找您要錢的這些鬼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他們都是趕在大年初一早上沿門挨戶討錢的乞丐。
《夢粱錄》載:
街市有貧者,三五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謂之「打夜胡」。
「打夜胡」是宋朝方言,又名「打野呵」,本義是指流動藝人沿街串戲,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靠過往觀眾賞錢度日。乞丐並非藝人,但是作為職業乞丐,身上都有絕活,有的會翻跟頭,有的會拉胡琴,有的會唱蓮花落,有的會戴上面具扮鬼嚇人。平日裡靠扮鬼嚇人討錢,只能挨一頓打,可是到了大年初一卻能為街坊討吉利--街坊出錢讓他們離開,就等於是真正的惡鬼被趕走了,可以平平安安過大年了。
以前台灣人過年時,也會遇到乞丐上門索討紅包,但是討要的方法不像宋朝乞丐這麼生猛,並不扮鬼嚇人,而是手執搖錢樹(用一根榕樹枝懸掛串了紅線的銅錢),口唱蓮花落:
新正發大財,財源滾滾來。
錢樹搖高高,生子生孫中狀元。
狀元子,舉子孫,一文分生查脯孫。
都是讓人聽了開心的吉祥話,一開心,紅包就遞過去了,大家皆大歡喜。《夢粱錄》又載:
禁中除夜,呈大驅儺儀,並繫皇城司諸班直,戴面具,著繡畫雜色衣裝,手執金槍、銀戟、畫木刀劍、五色龍鳳、五色旗幟,以教樂所伶工裝將軍、符使、判官、鍾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門戶、神尉等神,自禁中動鼓吹,驅祟出東華門外,轉龍池灣,謂之「埋祟」而散。
大年初一前天晚上,也就是除夕當晚,民間小兒女正在守歲的時候,從皇宮裡浩浩蕩蕩開出來一隊神神鬼鬼,這批神鬼由御林軍和教坊司藝人裝扮,可比初一早晨扮鬼討錢的那些乞丐專業多了,他們除了戴面具,還化了彩妝,身上穿著戲服,手還拿著兵器和彩旗,有扮天兵的、有扮天將的、有扮判官的、有扮閻羅的、有扮灶君的、有扮土地的、有扮鍾馗的、有扮小鬼的,臉上五顏六色,旗幟五彩繽紛,彷彿百神聚會。在一陣鼓吹聲中,大隊人馬出了皇宮,繞城遊行。
從民俗學的角度講,無論是新正早晨的乞丐扮鬼,還是除夕夜的遊行,其實都是上古儺戲的遺風。什麼是儺戲?就是以人扮鬼,演一場驅鬼的鬧劇,以此來恐嚇真正的鬼。
(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的《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一書)
来源:時報出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