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拥有的光荣民国!(下)(图)

作者:颜昌海 发表:2017-07-21 12: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5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台湾的民主自由和大陆一党专政的极权政府是很大的对比,图为台北101大楼附近。
台湾的民主自由和大陆一党专政的极权政府是很大的对比,图为台北101大楼附近。(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接续〈我们曾经拥有的光荣民国!(上)〉一文

过去人们都有两个印象,一是清代中期人口突飞猛进,连破一、二、三、四亿大关,由此产生了关于清代伟大的种种说法。二是从晚清到民国一直都说中国是“四万万”人口,这倒也符合人们对历代乱世人口衰落的认识,没有大减已经很不错了。而中国人口走向“高低高”的近代发展中模式,则是20世纪后半期至厉行计划生育前的事。但是,由曹树基、侯杨方分别完成的《中国人口史》后两卷以翔实具体的考证和统计告诉我们,这两个印象并不真实。在《中国人口史》第5卷中,曹树基证明,以往由于严重低估人口基数导致的所谓清中叶人口空前高速增长的说法不确。从1644年清朝建都北京至1851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前,人口年均增长率0.49%,增速低于唐前期、北宋前期和南宋前期,即便是其中增速最快的康雍乾百年“盛世”,年均增长率也不到0.7%,所以“‘清代前期人口的高速增长’是一个虚构的命题”。(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835页)而从1851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直到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中国处于传统治乱周期中两个“大王朝”之间的“乱世”,然而这个乱世的晚清和民国两段却有不小的差别。清末以太平天国战争为主的咸同年间大战乱,固然使人口从4.36亿降到了3.65亿,辛亥革命前夕却恢复了增长。根据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的研究,清末民初到抗战前的人口增速更是超过了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在1911~1936年间,全国人口从4.1亿增长到5.3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尽管抗战时期又一次导致人口下降,但1949年年底仍达5.4亿。侯杨方据此认为:整个“民国时期的全国人口增长速度之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而这种“乱世”人口增长率高于前朝(清)盛世的情况更是不同寻常,以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进行首次人口普查时,就出现了5.8亿、连同港澳台已超过6亿的惊人数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显然,1949年后超过2%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就是民国时期的这种变化的“自然延续,而并不是另一阶段的突然变化”。事实上,如果把民国年间惨烈的战祸与天灾与1949年后的“和平红利”的差别铇除,则1949年前后的人口增长模式差别并不大。因此侯杨方认为,从传统时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变成现代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这样一种“中国人口模式的转变,发生于20世纪上半期”,即民国时期(侯杨方前引书,610~611页),亦即既不是发生在1949年以后,也不是发生在清中叶传说中的“人口爆炸”时代。侯杨方列举了许多史实,证明民国年间由于经济社会和医疗的进步导致人口模式发生的这种历史性变化。

当然,人口的“乱世增长”不仅仅是卫生与社会政策的结果,它也是与中国经济的进步相联系的。秦晖多年前曾写过几篇文章,涉及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及纵向横向比较问题。其中提到:过去我们喜欢以与1949年的比较来统计我国后来的纵向发展成就,并以1949年的中印横向对比说明那时的中国不如印度,而后来则超过了印度。但是这种比较有严重的问题。西方国家就不去说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在统计发展成就时,都是按照国际通常口径,拿战前和平年代的最高水准来作比较的。例如苏联的发展成就不是以1917年,而是以一战前经济高峰的1913年作为参照;统计二战后成就时,则以苏联卷入战争前的1940年,而不是与战争废墟上的1945年作对比。阿尔巴尼亚以卷入战争前的1939年为比较基期,而不是战后新政权建立的1945年。只有我们老是以战后废墟为基点作比较,导致很大的失真。

事实上,在当时战乱不断的情况下,只要不是碰到“八年抗战”“三年内战”那样的大规模毁灭性战争,民国经济发展应当说是不慢的。中国经济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准,其年增长率不低于自“反右”到改革前的20年和平时期。横向比较,这个增长率不比同期世界平均值低,也不比大多数西方列强低。当然由于基数很低(这涉及对清代经济的认识,下文还会讨论),这个增长率对于“赶超”西方的意义不大。但是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至少不比同一时期完全处在和平中的印度慢,而且可以说正是在这个时期实现了对印度的工业赶超:尽管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比英国治下的印度晚,清末民初的水准比印度低,但是中国的大多数主要工业产品的总产量乃至人均产量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准时,都已经明显超过了印度,印度直到1949年也仍低于这一水准。应该说这是很难得的。尽管这个最高水准未能维持,到民国末年又因毁灭性战争而崩溃到近乎废墟的状态,使1949的印度似乎在中国之上,但以此种战争废墟来抹杀整个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不公平的。

1949年以后中国工业在和平时期又超过了印度,但实际上只是回到了常态,改革以后中国领先于印度的幅度明显加大,才真正把印度甩到后面了。因为印度独立后其实也一直搞计划经济,1990年代才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比中国晚了十多年,这一点对目前的中印对比有重要影响。至于农业,民国时期一直就比印度强,尤其是粮食,无论总产量、亩产量、人均、劳均产量和劳均折合营养热能产量,都远远高于印度,即便到战争废墟上的1949年,印度的相关指标也没有超过中国。如果综合工农各业,则中印国民经济的长时段比较就更能说明问题。

近年来国人经常提到“麦迪森资料”,按照他的描述,中国经济总量自清代、民国以迄“新中国”二百年来一直大于印度,但其比值颇有波动。而这一比值相对最低之时不在清末也不在民国,甚至不在战后废墟上的1950年(当年中国GDP为印度的156.6%),而是在三年饥荒之后的1962年(当年仅为印度的139.9%)。只是在改革后,这个比值才持续上升。麦迪森资料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26.3%。进入大规模战争时代后,中国经济滑坡,但根据麦迪森的计算,即使在百废待兴的1950年,中国人均GDP仍略高于印度,而到1956年,中国在人均GDP方面相对于印度的优势恢复到1936年的水准。然而很快中国经济又陷于混乱,到1962年人均GDP一度低于印度,甚至低于清代的中印比值,是两百年间中国经济相对于印度而言最糟的时期。直到改革前夕的1970年代中期,中印之间的这项比值才达到与超过1936年水准。而进入改革时代后,中印的距离才明显拉开。当然,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提速,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此期内严格计划生育,而印度则保持着高于中国的人口增速有关。

就纯粹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GDP指数而言,麦迪森资料显示清代中国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印度:以1913年水准为100,印度从1820年的55.8增至这一水准,中国只从66.2增至这一水准。进入民国后,在1913~193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印度:中国增长了将近四成,而印度增长还不到两成。1936~1950年间,中国经济因战争而大滑坡,印度经济仍保持增长,GDP指数也出现印度高于中国的局面。1952年后,中国GDP指数再度领先于印度,但大跃进的后果与“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趋势再次逆转,1960年代印度的GDP指数又高于中国。1970年代虽然中国又一次恢复领先,但直到改革前夕的1977年,中印GDP指数之比仍然没有达到1936年时的水准。只是在改革年代,中国的GDP指数才稳定地超过印度,而且超过的幅度也大大突破了1936年水准。

民国年间由于国家统一程度低,经济统计十分混乱。以铁路建设为例,民国时期修建的铁路不少,但在持续的战乱中或者这边修路建桥,那边破路炸桥,或者今天建成明天炸掉,或者由于政治分裂有路不能通车,因此在同一个时间断面上的通车里程始终上不去。但秦晖根据更详细的资料统计,1949年前中国曾经修成并通车过的铁路(汰除重复)是31847公里,远远超过同一时间断面的通车里程,其中绝大部分即22550公里曾经修成于民国时期。

但1949年年末中国实际通车铁路只有21810公里,上述31847公里铁路竟有一万公里毁于战火或其他人为破坏。此后直到1960年代中期,我国的铁路通车里程才超过了1949年前我国曾建成铁路的累计总长度。与1949年末相比,1950~1975共26年间我国铁路共增加2.4万公里,仅略长于民国年间修建的路段,而建设里程的年平均增长率不仅低于民国相对和平时期,也低于整个民国时代。实际上,改革前我国建设的铁路有相当部分是重建、复建民国时期曾经建成后又毁于战火的线路。甚至到1990年代的铁路建设中,仍包含有若干民国时期已建复毁的路段,如北安—黑河、邯郸—涉县、嫩江—黑宝山、黄流—八所等。当然,铁路的品质大有进步,而且西南、西北地方的新建铁路修建难度之大,民国年间修建的铁路无法相比。但无论如何,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的成就是不应因战争破坏而湮灭的。……

中华民国是革命得民主;是革清皇帝命,建立民主宪政法统。

现在,有人谈台湾是革命还是改良问题,谈的就是蒋退守台湾后官民间是革命互动还是改良互动问题。此时在台湾革命改良两种可能都存在。如果后来者坚持违背宪政实行专制到底,那就必须革命,这是产生台湾民进党并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本社会理由。如果回归宪政,革命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蒋介石的继承者蒋经国确实是回归宪政,这是民进党变成改良党的社会理由。

如果陈水扁的民主党革命目的是打天下坐天下,打倒中华民国后当终身总统,革命倒是有理由有必要的。但是民进党的目的同样是民主宪政共和,中华民国原来就有一个民主宪政共和的宪法。结论是因为中华民国有一部付诸实行的民主宪政共和的宪法,所以革命在台湾政权转变中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革命;改良顺行。民进党反国民党的独立革命有两类人:一是民主追求者,一是台独者。当国民政府“宪法真行”时,民进党革命者中的民主追求者加入了中华民国的民主游戏,于是,民进党顿时失去了大部分的民主追求者;民主党必须保住这大部分民主追求者才能生存,于是无奈,只好也加入中华民国宪政下的民主游戏,维系住这批民主追求者。

基于上面第二的解答,这里的第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中华民国有一部付诸实行的民主宪政共和的宪法,即实行自由民主制度,所以,不需要也没有理由要再来一个民主革命。大陆正好相反,因为一党专政的极权宪法和一套极权的政治社会制度,加上一个强大的权财勾结的利益集团,这些法统、制度、权力、利益视民为敌,都在都拚死阻止民主。所以不能用保持原有法统、制度、权力、利益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良的方法进入自由民主。所以,连王岐山在内的不少大陆官员和民众,现在还在谈“革命”。似乎大陆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权需要一场民主革命才能解决。

所以结论是:中华民国不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却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的萌芽,遗憾的是胎死腹中……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