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無欲則剛」是什麼意思?(圖)


竹林
在中華文明歷史中,無欲則剛也演繹為內涵深刻的成語。(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成語無欲則剛」用來形容一種人生修為境界:心境清靜平和,沒有世俗的慾望,始終如一堅持處於道中。在中華文明歷史中,無欲則剛也演繹為內涵深刻的成語。可是現代社會裡,能真正理解這個成語內涵的人,已經很少了。

成語「無欲則剛」最早的出處於《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說的是:有一天,孔子在和學生們講道理時,忍不住感嘆道:「我還沒有見過真正剛強不屈的人啊!」弟子們都覺得很奇怪,他們認為像子路、還有年輕的申棖等,都是很剛強的人。尤其是申棖,他雖然年紀很輕,可是每次在和別人辯論時,卻總是不肯輕易讓步。即使在面對長輩或師兄時,申棖也毫不隱藏,總是一副強硬的姿態。大家都對他退讓三分。

所以,當學生們聽到孔子感嘆說還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如果要論剛強,申棖應該是可以當之無愧的吧!」可是,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慾望多,怎麼可以稱的上是剛強呢?」

一個學生不明白孔子所言,問:「申棖並不像是個貪愛錢財的人,老師怎麼會說他慾望多呢?」

孔子回答說:「其實所謂的慾望,並不見得就是指貪愛錢財。簡單地說,凡是沒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別人爭、想勝過別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棖雖然性格正直,但他卻逞強爭勝,往往流於感情用事,這就是一種『欲』啊!像他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稱得上剛強不屈呢?」

孔子又說:「所謂的『剛』,並不是指逞強好勝,而是一種克制自己的工夫。能夠克制住自己的慾望,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不違背天理,而且始終如一,不輕易改變,這才算是真正的『剛』啊!」

在清朝,林則徐在其對聯中寫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也是對其內涵的引用。

但在後世中,人們逐漸把成語「無欲則剛」視作剛直不苛的品格或指導立身行事的準則,雖然還是正面的,但已經偏離了傳統的內涵。尤其在中共建政後,在共產黨文化橫行的中國,能真正理解傳統內涵「無欲則剛」的,這樣的人已經如鳳毛麟角般罕見了。



責任編輯:清樂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