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陰縣人張畏岩,學問淵博,文章寫的好,在讀書人中很有聲名。(繪圖:志清/看中國)
明朝時,江蘇江陰縣有個叫張畏岩的人,他學識豐富,文章寫的很好,在當地頗有名氣。萬歷甲午年(西元1594年),他參加科考結果榜上無名。當時,他借住在一寺廟裡,發榜時一看自己榜上無名,當即大罵主考官有眼無珠,不識人才。恰好路旁有個道人,在那兒微笑著看著他!張畏岩隨即遷怒於道人。
道人說:「相公的文章必定不是佳作。」
張畏岩怒道:「你又沒有讀我的文章,怎知寫得不好?」
道人回答說:「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現在聽你罵聲粗暴,心那麼不平!怎能寫出好文章?」
張畏岩聽此一說,覺得道人講得有理,立刻屈服,向道人請教。
道人說:「要考中功名全在你的命,命不該考中,文章雖好,也無用。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轉變自身才行。」
張畏岩問:「既然是命,又如何改變呢?」
道人說:「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什麼樣的福分不能求得呢?」
張畏岩說:「我一個窮讀書人,又能做什麼?」
道人說:「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這樣的善心,就是功德無量。就像謙虛這一節操,並不費錢,你沒考中怎麼能不反思就罵主考官呢?」張畏岩因此感動悔悟,向道人致謝。
從此之後,張畏岩一心向善,嚴格要求自己注重修身,成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還給鄉里人辦學講學,教化他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並常向周圍人勸善,受到人們的稱讚。
三年後的一天,張畏岩做一個夢,夢見他到了一個高大的房子裡,得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冊子,裡面有很多缺行。就問旁人,回答說:「這是今科考試的錄取名冊。」
張畏岩問:「名冊中為什麼缺那麼多名字?」
那人說:「科第在陰間三年一次考核,須道德無過失的人,方可被選中。象前面看到的空行,都是本該選中,但因為三年內在道德上有新的過失而被除名的。」然後他又指著一空行,對張畏岩說:「你三年來,身心謹慎,或者應當補此缺。望你自愛。」
張畏岩在這次科舉發榜時,果然榜上有名,考了第一百零五名。
有句話說「舉頭三尺有神靈」,是說神明無處不在,人的一切思想行為,神明都在監察著,因為一切都逃不出天理的安排。天道佑善,因行善利人而蒙恩多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其實人無論身在任何一個階層、行業、環境,都可以做好人、行善事,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善念,他的福份才會往更長來延續,才會擁有光明、美好的未來。
(根據《道德叢書》古文本今譯)
責任編輯:夏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