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一個佛緣非常深厚的人。(圖片來源:Pixabay)
北宋時代的大文豪蘇軾(公元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生於四川眉山一個具有高度傳統文化修養的書香世家。其父親蘇洵學養深厚,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母親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其弟弟蘇轍文才過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妹蘇小妹是一位非常聰慧的才女,才思敏捷,精於詩文,有佳話流傳後世。
蘇軾才學廣博
天賦優異的蘇軾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十歲時就「奮勵有當世志」[1]。他幼小就敬仰那些風節凜然的正直之士的人格修養,並立志做一個以天下為己任、不與流俗苟合的氣節之人。滿腔熱情的青年蘇軾,懷著廣博的才華和遠大美好的理想抱負,二十歲時就已經「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2]二十二歲時,蘇軾父子三人都已位登進士。蘇軾的少年英才名震京師,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對他十分欣賞和器重,意氣風發的蘇軾從此也開始了他長達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
蘇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絕代才子,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現存詩2726首、詞398闋、散文4000多篇,卷帙浩瀚,史稱「蘇海」。他的文章縱橫古今,曠達俊逸,哲辯精闢,文氣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自然天成,如他在《文說》中自評:「吾文如萬斛泉湧,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3]蘇軾的詞在宋代詞壇獨標高格,他「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派詞風,「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4]其詩在宋代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多才多藝的蘇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在中國書法史上,亦有「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蘇(軾)」之稱譽。蘇軾的書法,獨闢蹊徑,自成一家。米芾認為「蘇軾畫字」,其「《恆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為天下法書第一。」[5]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坡老書多爛漫,時時斂鋒以凝散緩之氣,裹筆之尚,自此而盛。」[6]蘇軾還具有較高的繪畫藝術造詣,他首倡「文人畫」,講究「神似」的繪畫風格,是寫意畫的中堅人物。他的書法和繪畫作品,現在已經是世界性的價值連城的藝術瑰寶。
蘇軾的佛緣
蘇軾是一個佛緣非常深厚的人。他的家鄉眉州地處佛法興旺的天府之國四川,又毗鄰樂山大佛和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等佛教聖地,他的家庭也具有濃厚的佛教氛圍。蘇軾在其《十八大阿羅漢頌》中,曾記述自家中供奉羅漢像的感應事跡:「軾家藏十六羅漢像,每設茶供,則化為白乳;或凝為雪花、桃李、芍藥,僅可指名。」[7]蘇軾的祖父蘇序,天性純樸慈善,宅心仁厚,在荒年裡,常把家裡積存的谷米拿出來,分給飢困的鄉親們吃。他的父親蘇洵師事蜀地出身的雲門宗高僧圓通居訥和寶月大師惟簡,僧傳中記錄他為圓通居訥的法嗣。其母程氏亦篤信佛教,蘇軾的《阿彌陀佛頌》中載:「眉山蘇軾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遺留簪珥,命工胡錫採畫佛像,以薦父母冥福。」[8]蘇軾在父母去世時,曾將他們生平喜好的遺物佈施佛寺作功德,如他在《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云:「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贈中大夫諱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捐館之日,追述遺意,舍所愛作佛事,雖力有所止,而志則無盡。」[9]
蘇家人的佛緣
由蘇軾的作品可知,其弟蘇轍(字子由)信奉佛教,常與他探討佛法,並樂意於做佛教功德善事。如《與辯才禪師》中云:「某與舍弟某舍絹一百疋,奉為先君霸州文安縣主簿累贈中大夫、先妣武昌郡太君程氏,造地藏菩薩一尊,並座及侍者二人」[10]等。蘇軾的宗兄惟簡法師,修持精嚴,德名遠播,被宋仁宗皇帝賜紫袈裟,並賜號寶月大師,他和蘇軾交誼深厚。蘇軾的妻子王閏之也信奉佛教,如蘇軾的《阿彌陀佛讚》雲,她「臨終之夕,遺言舍所受用,使其子邁、迨、過為畫阿彌陀像」[11]等等。忠誠地陪伴蘇軾度過了二十三年的風雨人生的侍妾朝雲亦虔誠學佛,她跟從泗上比丘尼義沖學佛法,彌留時誦《金剛經》四句偈而絕,葬於棲禪山寺松林中,鄰近大聖塔。
蘇軾在朝雲墓前建了一座紀念她的碑亭「六如亭」,取意於她彌留時念誦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朝雲墓誌銘》中,蘇軾讚美她:「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歸。」[12]並作詩《悼朝雲》云:「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13]
蘇軾的前世
從小就受佛教氛圍濃郁的家鄉和家庭熏陶的蘇軾,多次說自己前世為禪僧戒和尚,尚未出生,便與佛僧有著不解之緣。他說母親剛懷他的時候,夢見僧人來托宿:「先妣方孕時,夢一僧來托宿,記其頎然而眇一目。」[14]蘇軾自言在八九歲時,也做了一個類似的夢:「軾年八九歲時,嘗夢其身是僧,往來陝右。」[15]《禪林僧寶傳》卷二十九載,蘇軾曾經到高安看望弟弟蘇轍,即將到達的那天晚上,蘇轍與洞山真淨文禪師、聖壽聰禪師連床夜語。當晚真淨文禪師和聰禪師都同時夢見戒禪師。接著很快蘇軾就到達了。戒禪師是陝右人,失一目,去世已五十年,而蘇軾當時正好四十九歲。後來蘇軾寫信給真淨文禪師說:「戒和尚不識人嫌,強顏復出,亦可笑矣。既是法器,願痛加磨礪,使還舊觀。」[16]從此以後,蘇軾常喜歡穿和尚衣服。
蘇軾喜與高僧往來
如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記述,蘇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17]蘇軾傾心於佛教的博大精深,並終生喜歡與德行修學俱佳的高僧交往。據有關學者考證,與蘇軾交誼好的高僧總共不下百人。如成都大慈寺的文雅大師惟慶,虔誠事佛,博學多聞,氣質超凡,器宇落落可愛,是蘇軾最早結識的佛僧之一。蘇軾自己曾說:「吳越多名僧,與予善者常十九。」[18]他在「東南佛國」杭州任通判時,常聽海月大師惠辯宣講佛理。海月大師「神宇澄穆,不見慍喜,而緇素悅服。」蘇軾「每往見師,清坐相對,時聞一言,則百憂冰解,形神俱泰。」[19]蘇軾與德譽遠播的佛印禪師交誼頗深。《五燈會元》稱擔任多座寺廟住持的高僧佛印「才思俊邁,風韻飄然,志慕空宗,投師出家。」[20]有不少關於他和蘇軾參學探討禪宗佛理的佳話流傳至今。自幼出家的著名詩僧道潛(號參廖子,宋哲宗元祐末賜號妙總大師),與蘇軾相知至深。道潛博通內外典,器識高遠,有超然出塵之姿,其道德高風與清絕詩句頗受當時士人敬重,陳師道讚譽他為:釋門之表,士林之秀,詩苑之英。蘇軾很欣賞道潛世外高人的氣質和清麗宛轉的詩情,兩人保持了二十多年的深厚交情。
從蘇軾的詩文集來看,他長年從事佛教的實踐修持。他閱讀了大量的佛經,並且為了盡孝心超度父母,多次與弟弟蘇轍共同發心抄寫佛經,為父母在佛門廣積福德。他還做過很多戒殺放生、書寫和流通佛經、修建佛塔和寺廟、塑畫佛菩薩聖像等佛教功德善事,並寫了大量頌揚佛教的詩詞文章。蘇軾每遊歷一個地方,都喜歡到當地的清淨佛寺禮拜參訪:「往往匹馬入寺,循壁終日。」[21]在位為官時,也時常聞思修行佛教:「閑居未免看書,惟佛經以遣日。」[22]「楞嚴在床頭,妙偈時仰讀。返流歸照性,獨立遺所矚。」[23]「山堂夜岑寂,燈下看傳燈。」[24]「終朝危坐學僧趺,閉門不出閑履鳧。下視官爵如泥淤,嗟我何為久踟躕。」[25]「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26]與「身不出家心出家」[27]的香山居士白居易相似,蘇軾也是一位塵俗緣淺,而與佛教的因緣深厚,有一定的利益眾生的菩薩情懷的佛門居士。
註釋
[1]蘇轍《欒城後集》卷二十二,四部叢刊本。
[2]《宋史》
[3]孔凡禮《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4] [宋]胡寅《題酒邊詞》。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宋]米芾《海岳名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6]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7]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有跋》
[8]蘇軾《阿彌陀佛頌並敘》
[9]蘇軾《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並敘》
[10]蘇軾《與辯才禪師六首之三》。
[11]蘇軾《阿彌陀佛讚》。
[12]蘇軾《朝雲墓誌銘》。
[13]蘇軾《悼朝雲並引》
[14]《冷齋夜話》卷七「夢迎五祖戒禪師」條。
[15]《冷齋夜話》卷七「夢迎五祖戒禪師」條。
[16]惠洪《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17]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18]蘇軾《惠誠》。《東坡志林》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1。
[19]蘇軾《海月辯公真讚並引》。
[20]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84
[21]蘇轍《龍川略志》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2
[22]蘇軾《文集卷四十九》與章子厚參政書
[23]蘇軾《次韻子由浴罷》
[24]曹溪《夜觀傳燈錄》(燈花落一僧字上,口佔)
[25]蘇軾《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
[26]蘇軾《軾以去歲春夏,侍立邇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繼入侍,次韻絕句四首,各述所懷》其四。
[27]白居易《早服雲母散》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