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一詞 在古代原來是指學生(圖)

發表:2012-09-11 1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古代,「醫生」一詞,沒有現在的醫生之義,它是指在醫科大學上學的學生。據《新唐書》記載,唐朝武德年間(618年-626年),唐高祖李淵在京城長安創辦了歷史上第一所醫科大學——醫學,直屬太醫署。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在全國各州府設立醫科大學。

良相良醫並稱

醫學學校的學生有醫生、有針生、有按摩生、有咒禁生、有藥園生,其中的「醫生」,就是學習醫學病理的學生。《唐六典·太醫署》:「醫生四十人,典學二人。」李林甫註:「後周醫正有醫生三百人, 隋太醫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還有《元典章·禮部五·醫學》:「各處有司廣設學校,為醫師者,命一通曉經書良醫主之,集後進醫生講習《素問》、《難經》、 仲景、叔和脈訣之類。」這裡的「醫生」都是醫科大學——醫學裡的學生。

古代的醫生又稱什麼呢?在古代,人們對醫生最多的稱呼就是「大夫」和「郎中」,其實這兩個稱呼都是對朝廷官員的稱呼。古代以官職稱呼人是一種習慣,再加上古代人本來就非常尊重醫生,所以用官職稱呼醫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夷堅志》:「張二大夫者,京師醫家。」《東京夢華錄》:「銀孩兒栢郎中家。」等等,這樣的稱呼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在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范仲淹將「良將」和「良醫」兩個抱負並稱,也說明古代對醫學的重視程度和對醫生的尊重程度。同時這也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語的來歷。

有人說我國的「醫生」一詞是19世紀末從日本明治維新時「引進」過來的,這純粹是無稽之談。我們知道,我國古代雖然把醫生尊稱為「大夫」或「郎中」,但同時也有「醫生」一詞出現,範成大《書事》詩之二中就有這樣的詩句:「門外雖無車轍,醫生卜叟猶來。」還有《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後,王氏的病漸漸重將起來。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並不見效。」這裡的「醫生」與我們現在說的醫生意思完全一樣,都是指「掌握醫藥衛生知識進行疾病防治工作的專業人員」了。

古代早有「醫師」

至於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醫師」一詞,我國出現得更早,它比「醫生」一詞還早一千多年。《周禮·天官·醫師》:「醫師,掌醫之政令。」《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便喚醫師尋妙藥,即求方術擬案(安)魂。」當然這裡的「醫師」都是「執掌醫務的官員」的意思。但在漢應劭《風俗通·窮通·司徒中山祝恬》中:「諸生曰:‘今君所苦沉結,困無醫師,聞汲令好事,欲往語之。’」以及宋梅堯臣《聞刁景純侍女瘧已》詩:「醫師尤飲食,冷滑滯在脾。」等,這裡的「醫師」就是如今醫生的意思了。

古代的「醫生」一詞,成為現在的醫生之義,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它與「醫師」一詞的用法一樣,是把中國古代早已存在的名詞,慢慢賦予了新的含義,用以表現新的內容,這也算是我們現在說的「醫生」一詞的來歷。

原標題:「醫生」原來是學生



来源:廣州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