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夕並非情人節:表達已婚男女不離不棄(圖)

發表:2012-08-27 01: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我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每年在這一天晚上,女子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同時禮拜七姐,祈求賜給美滿姻緣。

其實,「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據歷史文獻記載,在古代中國,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完滿。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如果在七夕的夜晚,秋高氣爽,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因而七夕的夜晚坐看天上牽牛織女星,也是民間的習俗。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曾在一首題為《七夕》的七絕中描寫古代少女坐看天上牛郎織女星的情景: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扑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而並非人們所說的那種情人幽會或定情的情人節。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西方那種所謂的一支玫瑰情人節難以望塵莫及。

中國古代最早的七夕乞巧方式,始於漢代,流於後世。據《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也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還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也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古代七夕活動除了穿針乞巧,還有一種喜蛛應巧的方式,這種乞巧方式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據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同時代的周密在《乾淳歲時記》中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代田汝成《熙朝樂事》也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蛛網之有無、唐視蛛網之稀密,宋視蛛網之圓正,而後世多遵唐俗。

七夕投針驗巧也是古代一種活動方式,它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據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即今日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清代於敏中的《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本文來源:歷史春秋網 www.lishichunqiu.com)

在古代七夕風俗史料中,記載的還有諸如男人們「拜魁星」、女子們「拜織女」以及「種生求子」、「晒書晒衣」等活動,但很少看的到有七夕之時少男少女幽會、情人們定情等有關情人的記載,最多會在名人的詩詞中出現七夕之時兩地相思之類的詩文詞句,這大約是因為感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緣故。如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七夕》: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再如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又如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提到這三首七夕時節兩地相思的詩詞,倒想起了描寫古代元夕時節的三首詩詞。一首是唐代著名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

錦裡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再一首是《生查子·元夕》,作者是北宋著名詩人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還有一首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七夕詩詞寫的是兩地相思,而元夕詩詞寫的是情人約會,對比七夕和元夕的前後三首著名詩詞,不難看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不是七夕,而是元夕!



来源:歷史春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