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為何佩劍 古代男人裝飾漫談

發表:2006-11-27 02: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大家都見過孔夫子的畫像或者雕像吧?他老人家總是慈眉善目,充滿智慧,氣度超凡脫俗。然而,令人費解的就是他腰間總掛著一把劍。這把劍長度在90厘米左右,在今天看來屬於管制刀具,是不允許隨身攜帶去公共場所的。孔夫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又不需要天天去跟人比武打架,老是掛著這種「凶器」有啥用途?難道那個時代社會治安比現在深圳和廣州還差,需要佩劍防身?要明白其中的奧妙,就需要牽涉一個很有趣的話題——男人的EDC(Every day carry,隨身裝備)演變史。
  
孔夫子的時代,夫子終生以武士自居,隨身佩劍,出門駕車,在當時是時尚與高貴的象徵。由於夫子將自己的高妙思想流傳後世,讓後人以為他不過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文縐縐的衰老頭,但事實並非如此。孔子出身於武士家庭,身長九尺六寸,善於駕車和射箭,絕對屬於高大魁梧的帥哥,他的這身武士裝扮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回頭率。同樣的道理,其他每個時代男人都有自己特色的隨身裝備,並且五花八門,種類繁多,風格迥異,文雅的如文人的筆墨紙硯,粗魯的如李逵的斧頭和屠夫的殺豬刀,陰險的如刺客的暗器、飛刀、毒藥,風度翩翩的如周瑜的寶劍和紳士的文明杖,威風凜凜的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等等。傳說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這麼重的東西隨身攜帶的確不方便,於是關羽專門讓周倉為他扛刀。更離譜的是李元霸的EDC,一對八棱紫金錘重達800斤,號稱隋唐第一好漢,無人能敵。但此人脾氣比較大,打雷的時候他嫌老天爺製造噪音影響他的心情,就怒而以錘砸天,不料重400斤的一個錘子落下來將自己砸死,算是第一個死於自己EDC的男人了。
  
   在中國歷史上,畢竟像關羽和李元霸這樣天天攜帶重兵器還是少數,大多數人與孔夫子一樣,喜歡寶劍這樣的輕裝備。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一路打打殺殺走來,變成了一個十分強悍的民族,並養成了尚武的習俗與精神,從國君到貴族到平民,男人們普遍喜愛劍,並形成了一個武士階層,後來的「士」,就是從武士中間分化出來的文人,文人與武士的結合,就出現了「俠」。古代的文人並不是文弱書生,因為本質上他們是武士,或者遊俠,他們詩不離酒,劍不離身,身不離馬,肌肉練得很發達,砍人也不怎麼眨眼,又由於當時法制不健全,很多社會問題和矛盾需要文人俠客去解決,所以俠客成天忙著報仇雪恨或打抱不平,在當時屬於陽光職業。例如唐代的李白15歲就劍術嫻熟,後來「仗劍辭親,去國遠遊」,開始了行俠仗義的俠客生活。再如文天祥和辛棄疾,都是「醉裡挑燈看劍」的文人,一生的熱血都用於收復山河的悲壯事業。
  
   當然,俠客也有不陽光的時候,那就是當時的專業刺客,如刺殺秦王未遂的荊軻,刺殺趙襄子未遂的豫讓,刺殺吳王僚成功的專諸,等等。他們開了國際恐怖主義的先河,因此一直受到後世的歌頌。當然,刺客的EDC不能再用普通的劍了,他們一般都用匕首,但匕首畢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很多江湖豪俠大概不會正眼看它。唯一例外的是專諸的匕首,專諸刺殺吳王僚使用的匕首很小,可以藏於魚腹,因此名曰「魚腸」,又因為恐怖活動獲得成功,名揚天下,所以後人尊稱這把匕首為「劍」,全稱就是「魚腸劍」。
  
   先秦時期,男人對劍的崇拜心理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劍已經不是凶器,而是神器。一把好劍的威力,已經不屬於人力的範疇,而是屬於神的力量。據《越絕書》記載,晉、鄭兩國興師圍楚,三年不解。被人圍攻了三年,讓楚王很不爽,終於忍無可忍,他親自赤膊登城,揮舞干將和歐冶子所鑄的大阿寶劍指揮作戰,士氣頓時大振。晉鄭聯軍被打得「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這一巨大勝利,讓楚王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他的大臣風湖子解釋說,「鐵兵(劍)之神」與大王之神相通,所以產生巨大威力。
  
   好劍之風的盛行,也催生了很多優秀的鑄劍師和劍術大師。當時的著名的鑄劍師如吳國的干將和越國的歐冶子,都對中國冶煉技術的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在當時也屬於國家級重要人才,享受工程院院士的榮譽。直到今日,浙閩一帶還有很多鑄劍工廠和鑄劍師,不過現在人們買劍主要的主要目的,是放在家裡鎮宅、辟邪、驅鬼。
  
   由於喜歡隨身攜帶寶劍,也大大增強了男人的自信心,所以先秦和漢唐時期中國男人都很有陽剛之氣,抱負遠大,漢、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漢武帝還在穿開襠褲的年齡,就與手下的小朋友們在後宮練習劍術,當他長大之後,鞏固了帝位,然後就開始拿北方野蠻的匈奴人開刀。漢武帝的豪邁之氣喚醒了民間沉睡已久的尚武精神,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向北方蠻族豎起了勝利之劍,匈奴人被趕到了歐洲。漢武帝的手下也是一幫具有俠客氣質的將領,如霍去病、衛青、李廣等等。霍去病20出頭就六次出征大漠,戰功顯赫。漢武帝給他蓋了一座豪華府第獎勵他,誰知他並不買帳,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可惜天妒英才,這位戰神在24歲時就病死了。
  
   同樣唐朝的強盛也來源於尚武精神的發揚,看看唐朝人的精神與氣度,不是後來任何一個朝代的人可以比擬的。很多具有俠客精神的文人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等等都加入了對抗北方野蠻民族的戰鬥,他們用詩記錄了如火如荼的衛國戰爭。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高適的「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以及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等詩句,讀來蕩氣迴腸,讓後世男人手心出汗,青筋暴起,劍氣瀰漫胸中,呼之欲出。
  
   男人的EDC不是可有可無的玩具,男人的胸懷、情操與他的EDC是一致的,仗劍行俠或戎馬戍邊的是真男兒,溜鳥斗蛐蛐的是紈絝子弟,二者涇渭分明。唐朝以後,男人佩劍逐漸少了,尚武精神也逐漸式微,宋朝的衰亡就是教訓。後世的書生也不再是俠客,他們不佩劍行俠,而是負笈(書箱)趕考,這樣佩劍的就只剩下職業軍人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