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下一步會如何行動?

作者:Frank Holmes 發表:2012-09-13 12: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歐洲央行平息了市場擔憂情緒,接下來中國是否也會如此呢?在德拉吉宣布歐洲央行實施新一輪債券購買計畫之後,我成為CNBC財經電視臺亞太頻道《財經論談》(Squawk Box)節目邀請的第一位嘉賓,點評歐洲央行的此項決定。我重申了自己對此持有的立場,即歐洲的終局將是開動印鈔機,而這最終將導致貨幣戰爭。但對於黃金以及增強經濟活動而言,這些措施是都是利好因素。

同樣的,中國也令投資者坐立不安,我們在等待中國推出一些貨幣政策或財政措施。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而作為亞洲巨人的中國一直沒有做出任何重大的政策決定,從而導致市場對中國駕馭經濟的能力失去信心。就連對中國發展前景持最樂觀態度的人也很容易會失去信心。

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通常會有所幫助,而繞半個地球來到亞洲進行一次商務旅行正好可以提供這樣一個不同的視角。

我一直遊歷於新加坡和香港地區,而我仍然被亞洲大陸煥發出來的活力與美國投資者持有的情緒之間存在的反差感到驚嘆。這是一種微妙的差異,但你可以在都市行人的面容上看到,可以在與當地企業家交談時感受到,可以從當地政府領導發表的講話中領悟到。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幾天前在北京向一批與會者進行了這方面的闡述。李顯龍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討論了在政治關係、政府政策及世界貿易等方面中國在世界上所具有的重要性。此外,他還談到新加坡在促進中美兩國建立牢固關係方面可起到的作用。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從本質上講,公開演講的目的在於振奮人心,因為公開演講往往會回顧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而且側重於各種積極的解決辦法。不過,我認為,如果所有希望都被認為喪失殆盡的話,就無法發現新的機遇。

李顯龍承認,中國經過數十年的顯著發展之後,目前正面臨「諸多嚴峻而複雜的挑戰」。他說,任何國家都很難應對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改革、社會改革及政治改革,「更不用說像中國這般龐大的國家了」。他認為,可以預料「中國領導人正忙於這些國內要務」。

然而,中國不會獨自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隨著全球貿易不斷增長,金融市場相互纏結,網際網路的發展促使如今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上網,世界已變得非常「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 。

你可以通過比較製造業產值領悟到,世界經濟如今已變得多麼步調一致。中國官方公布的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2011年11月份以來首次跌破50(請記住,50代表著劃分擴張與收縮的分界線)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的PMI也跌破50,8月份讀數為49.6。摩根大通的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Global PMI)為48.1,連續三個月低於50盛衰分界線。

受惠於全球化進程,中國在過去的十年裡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李顯龍指出,單從一項指標來看,中國就有逾10億的生產線工人、工程師、科學家及企業家加入國際經濟體系,為世界各地的市場開發、服務及生產產品。

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學院資深研究員、《亞洲的未來》(The Next Asia)一書作者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表示,中國的「宏偉計畫」是從「在過去30年獲得輝煌成就的生產者模式」向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對於預計在未來15年內將逐漸遷移至城鎮地區的3.5億中國人而言,這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在一系列功能齊全的新城鎮裡為他們提供薪酬較高、勞動密集程度較低的工作崗位。改述馬歇爾·戈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為企業高管撰寫的自我完善類著作中的話來說就是:使中國達到這個發展階段的經濟模式,並不能使中國達到下一個發展階段。

在全球宏觀經濟研究與投資策略諮詢方面提供獨立性服務的美國博程研究公司(BCA Research)表示,中國可以從與其毗鄰的那些經濟已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那裡吸取些經驗和教訓。中國早已經歷了一輪規模浩大的人口大遷移——中國的農村地區人口為尋找薪酬較高的工作機會而向城鎮地區遷移。但是,博程研究公司指出,當中國城鎮地區的勞動力供應從「充裕變成匱乏」時,這種人口大遷移浪潮也就達到了頂峰(也即轉折點)。

這家研究公司表示,按照日本、韓國及臺灣以往的情況來看,這些國家和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就業變遷階段。首先,當工業化進程剛剛開始時,「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強勁,但由於勞動力供應充足,工資水平很低。」

之後,工資水平的增長速度快於勞動力需求。這正是我們如今在中國所看到的狀況——中國城市地區的人均收入目前遠遠超過了農村地區的人均收入。

其他亞洲國家都經歷過的這種就業變遷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工資水平增長加快,而製造業與農業之間存在的勞動報酬差距消失。」博程研究公司如是表示。他們的研究表明,當城鎮地區及農村地區的工資水平都出現加速增長時,製造業勞動力的廉價時代也就結束了。

至於中國何時將進入到製造業與農業爭搶勞動力的階段,目前還只是一個猜測。博程研究公司對日本、韓國及臺灣的製造業就業情況與農業就業情況進行了比較,查看這些國家製造業就業人數與農業就業人數的比率何時超過1。在日本,製造業勞動力短缺問題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初,韓國是在1975年-1976年左右出現,而臺灣則是在1970年前後開始經歷這種現象。

博程研究公司指出,根據這個比率來判斷,估計中國的勞動力短缺現象可能會在2014年-2015年左右的時間變得更加普遍。

博程研究公司表示,在達到這個轉折點之前,「為了維持出口增長,中國將繼續需要附加值較高而勞動密集程度較低的製造業。為了延續這種經濟增長奇蹟,政策及生產力將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達到上述目標的方式是通過與美國建立良好關係,並出於自身的利益致力於維護亞洲的穩定與繁榮。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認為,中國經濟的繁榮「有賴於一個開放、包容、公平的全球貿易體系。中國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並且與其他國家保持良好關係,從而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在李顯龍看來,「中國已不再是一個孤立、自給自足的中央王國。」

中國在其未來發展中將如何與世界交往互動的一個例子是其現有的能源政策。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70%的能源消費是依靠煤炭,但石油是中國的第二大能源來源,佔比達到兩成。2010年,估計中國每天消費1,000萬桶石油。

EIA表示,中國的石油日產量僅為400萬桶左右,其餘則依靠進口,從而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據EIA報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一直是美國,每天進口石油870萬桶。日本是第三大石油進口國,日進口石油430萬桶。

目前中國進口石油的來源國家或地區相當分散,其中大部分的進口原油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其次是安哥拉、伊朗和俄羅斯。

中國的能源政策似乎側重於如下三個目標:1)滿足其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以及對進口石油的依賴;2)力促進口來源多樣化,以減少其石油供應中斷的風險;3)發展在非常規資源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知識。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海外併購,這點我們以前已討論過。EIA表示:「中國目前正在利用全球經濟低迷這個機會,加強其全球收購行動,並利用其龐大的外匯儲備(2012年估計已超過3萬億美元)來幫助購買各項資源開發項目的股權或者收購一些能源公司的股份。」

世界市場可能不必等待更長時間,就會看到中國政策制定者採取實際行動,因為中國政府最近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基礎設施項目。據彭博社報導,中國批准了25個新的地鐵建設項目,相關投資規模估計超過8,400億元人民幣。在這個利好消息的提振下,鐵路、地鐵及建築類股票在中國強勁上漲。

斯蒂芬·羅奇用如下這段話結束了他有關中國的論述:「對於一個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體而言,經濟增長放緩是很難令人震驚的。但是,中國目前所處的境況遠遠好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一項強有力的經濟再平衡策略能為中國經濟在結構性及週期性方面提供支持,從而使中國能夠避免經濟硬著陸。」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