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的奸臣潘仁美很大程度被黑化了。(圖片來源:手繪插畫 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背景:ADOBE STOCK)
我第一次知道楊家將的故事,不是在書中讀到的,而是聽評書聽來的。現在還能記得一些片斷,特別是潘仁美陷害楊繼業的那段,說書的人舌燦蓮花,聽書的我義憤填膺,故事很長,聽到後面已經忘了前面,但千秋忠義的楊繼業還有他的子孫們,與大反派潘仁美的形象則是刻在了腦海中。
歷史上真實的潘仁美
許多年後,讀到正史,才知道潘仁美,只是一個存在於藝術作品中的名字,而他在正史中的原型,應該叫潘美。楊繼業的名字也有不同,他在正史中,有兩個名字,一個是楊繼業,一個叫楊業。當然,讀過正史中的潘美傳後,讓我大有感觸的不是他的名字的不同,而是他的人設的不同。此前在評書中,包括小說中、戲曲中、影視劇中,潘仁美是一個殘害忠良,通敵賣主的大奸臣,幾乎跟秦檜有一比。看了正史才知道,這個人物很大程度被黑化了。
一來,他肯定不是勾結遼國的大奸臣,二來,他不僅沒有通敵賣主,相反,他還是宋朝開國功臣。他在年輕時也很有抱負,曾說:「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可羞也。」從趙匡胤建宋代周,潘美就一直追隨他,在征討南北割據政權的過程中,可謂是戰功赫赫。而且他也很有勇氣,也曾經做過類似於單刀赴會之類的非常勇敢的事情。此外,他不僅有統帥之才,還有理政之能,可以說是上馬能治軍,下馬能安民,由此深得太祖、太宗兩朝皇帝的信任。
也就是說,歷史中的潘美,並非生來就是做奸臣的。他本來也是個豪傑,扶保宋太祖,結束五代亂世,迎來大宋開國,可惜如此風雲叱咤的一生,當遇到楊繼業時,卻來了一個大轉彎,演出了一大敗筆。在楊業戰歿這件事上,他有著相當大的責任。而且他的責任不只是指揮失誤,不只是表面的做事方法有問題,而是用心不對,妒賢忌能。
大概是因為有了這種前後落差的對比,歷史中的潘美,比評書中的潘仁美,更令人唏噓,備感遺憾。反之,如果沒有這一敗筆,歷史對潘美的定位,我們對潘美的印象,毫無疑問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大概會是像曹彬、趙普那樣的開國功臣,佐命元勛。要知道潘美在楊業戰歿前已經是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韓國公,可以說是名高位重。他去世於楊業戰歿後的第二年,如果沒有楊業戰歿這件事,他生前是功業輝煌,死後必然極盡哀榮。但就因為一個妒賢嫉能,他不僅害了楊業,其實也害了自己。這一敗筆,這一念之差,幾乎使他所有的功勞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有些錯誤不能犯
有些錯誤不能犯,譬如潘美。他的令人唏噓之處,還不只是妒忌心發作害人害己,還因為他害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楊業,這就使他的罪過更為嚴重。有一本書叫《太上感應篇》,所載皆是因果報應之事,而楊業戰歿的故事也被記載其中。書裡頭提到一個觀點說「人之立功,功雖歸己,然宗廟社稷,天下生靈,實皆賴之。……雖曰敗彼之功,實是敗國之事。」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做的是一件關係家國天下的大事,那麼這件事如果沒做好,就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影響面更大的問題。如果誰在其中起了負面作用,這個罪過也是不小的。對應到楊業、潘美這裡,就是說,楊業,還有他的子孫們,他們的存在就是大宋江山的屏藩。然而,潘美害死楊業,無異於自毀長城,這不僅是這場宋遼戰爭中的損失,對於後世宋遼關係、兩國實力對比、歷史格局發展都有負面影響,也就是「雖曰敗彼之功,實是敗國之事」,由是說來,潘美不僅是楊門之罪人,亦是大宋之罪人,亦是歷史之罪人。而潘美以一次之敗筆,清零一生之功勞,不亦宜乎?!
歷史中的潘美,並非生來就是做奸臣的。(圖片來源:合成圖)
潘美的結局公平嗎?
說到這裡,其實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關於潘美的結局一直有兩種相反觀點。一種認為潘美被貶官三級,處罰太輕。一種認為,戲劇小說對潘美過於黑化,特別是把他加工成勾結遼國的奸臣潘仁美,有點太過。但是換個角度看,如果歷史是一個劇本,我倒覺得,對於潘美這個角色的處理,其實既不是太輕,也沒有太過,應該說還是比較公正的。
責任編輯:古風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