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等,它的来历和道教、佛教,以及古代祭祀和祈祷丰年有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等,它的来历和道教、佛教,以及古代祭祀和祈祷丰年有关。正月又称为元月,夜称为“宵”,每年黄历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夜,所以,就称之为“元宵节”。
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是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过了元宵节,热闹喜庆的新年才算结束,因而元宵节亦有“小过年”之称。此外,元宵节也是古代未婚男女相识的好时机,所以又有“中国情人节”的别称。汉代以来,民间的庆祝习俗丰富多彩,包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场面盛大,热闹非凡。
中国古代情人节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它往往与爱情连结在一起,是古代未婚男女结识对方的日子。
传统社会中,未婚女性平时不允许自由外出,但在元宵节这天开宵禁,可以结伴出游赏花灯,中国明朝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就记载:“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这一天,青年男女皆可自由外出观灯,并趁机结识、相会。
从历代诗词歌赋中,也能看到元宵“情人节”的浪漫与情愁。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辛弃疾在游赏元宵之夜后所写下的浪漫诗句;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则写出了元宵节重临故地却不见伊人的沉痛感伤。
元宵节习俗
一、吃元宵
元宵节的应景食品是元宵。起初,元宵节的应节小吃并不是元宵,南北朝时,吃的是用肉汁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到了明朝,由于这种食品只在元宵节时吃,因此,就把它改称为“元宵”了。
元宵由糯米制成,有带馅的,也有不带馅的。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为“浮圆子”,后来又称作“汤团”或“汤圆”,“团”、“圆”字音相近,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圆满幸福,人们借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赏花灯
花灯是元宵节的主角,所以元宵节也称为“灯节”。元宵节当天,街道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吸引群众前往观赏。
元宵节观花灯的风俗源于汉朝。到了唐、宋时期,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从唐、宋时代起,元宵节这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些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在赏花灯的同时,文人墨客对元宵节的灯总是格外青睐和眷恋,那些藏在古诗词中的绝美意象,让元宵节不仅充满了热闹和欢乐,也充满了诗意。李商隐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来描绘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写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将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三、猜灯谜
猜灯谜是出现于宋朝的一项元宵节活动,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有趣,所以深受大众的欢迎。
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能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语文艺术。以下这些灯谜,大家不妨也来猜猜看,看看您能猜对几个。
谜题:
1、脱了红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颗黑丸子。(猜一水果)
2、有硬有软,有长有宽。白天空闲,夜晚上班。(猜一日常用品)
3、两狗谈天。(猜一字)
4、选美大赛。(猜一国名)
5、言多必失。(猜一成语)
6、只骗中年人。(猜一成语)
7、早不说晚不说。(猜一字)
8、狼来了。(猜一水果)
解答:1、荔枝 2、床 3、狱 4、以色列 5、祸从口出 6、童叟无欺 7、许 8、杨桃
来源:看中国周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