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节的起源 与一般认知大不同(组图)

作者:卢乙欣 发表:2022-02-17 09: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特大

清代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人物集聚品评各色灯具
清代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人物集聚品评各色灯具。

元宵节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之名的由来,全因其节日活动是在一年的第一个月的十五日夜(宵)举行相关,其又称为“灯节”、“元夕”、“灯夕”、“元夜”等,而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并将这三日合称为“三元”。

唐周昉画人物-正月十五日为元宵,旧俗是夜张灯为戏,所以也称为灯节,本卷正描绘此一时节。画中三位女子合奏之场景,扑向母亲怀抱的孩童,及桌上的跑马灯与地上的大象花灯等细节。
唐周昉画人物──正月十五日为元宵,旧俗是夜张灯为戏,又称为灯节,本卷正描绘此时节。画中3位女子合奏之场景,扑向母亲怀抱的孩童,及桌上的跑马灯、地上的大象花灯等细节。

元宵节始于汉代

虽然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史记・封禅书》载:“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汉武帝许之。《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太一”,又称“泰一”、“泰乙”、“太乙”,是最尊贵的神,地位更胜五帝。一次,汉武帝久病不愈,在向太一祈祷后逐渐痊愈,至此往后,每每对太一神虔诚下拜,无论征伐南越、冬至等日子,均不忘诚心祭太一。

另传汉文帝、汉明帝与元宵节亦有渊源。《西域记》载:印度摩喝陁国于正月十五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汉明帝为弘扬佛法,敕令皇宫与寺院于正月十五“燃灯表佛”。因此,融合了佛道文化的元宵节是由宫廷逐渐传至民间的,且因在位者的重视,致使民间效法。当时汉代的社会管理渐趋严格,如西都城安城实行“宵禁”,由执金吾负责站岗执勤,禁止民众夜行。但皇帝为了倡导元宵节习俗,特许正月十五解禁,百姓可踏月赏灯。《汉书》有载:“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

可惜,汉代之后,出现数百年的动荡,民不聊生,直至乱象结束,天下一统,社会才渐转平稳,元夕等节日活动才又恢复如昔。不过,这并非意谓在迎来让元宵节大放光彩的隋唐之前,宫廷不流行观灯。南北朝时期的在位者亦盛行此道。奢侈无度、罔顾朝政的陈后主陈叔宝就透过《宴光璧殿咏遥山灯》一诗,直截描绘“如月”、“疑星”的山灯,不只将园中鹤照耀地更加彩丽,还惊起池上凫。

清黄钺画京辇春熙册之九曲灯棚。画元宵时京畿附近乡民,以麦草禾茎捆扎出弯曲连绵三、四公里的棚架,再挂上花灯,珠灯点点灿如繁星,故称“九曲灯棚”。
清代黄钺画京辇春熙册之九曲灯棚。画元宵时京畿附近乡民,以麦草禾茎捆扎出弯曲连绵三、四公里的棚架,再挂上花灯,珠灯点点灿如繁星,故称“九曲灯棚”。(图片来源: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

 清代王图炳书明人元夕应制诗
 清代王图炳书明人元夕应制诗

隋唐时期

纵使元宵节俗倡盛,亦曾遭遇官员直谏力阻。被隋文帝杨坚誉为国之宝的正直官员柳彧,鉴于元宵期间“肴醑肆陈,丝竹繁会”,太过浪费铺张,又见民众“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且“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遂上疏文帝,望“禁断”伤害风化、实损民众的元夕民俗活动。崇俭的文帝自当准奏,顺推禁令。不过,隋文帝是否仅口头说说、任由官员私下放水呢?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