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韩滉《五牛图卷》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历经唐玄宗至唐德宗四朝。曾为江淮转运使,后官至唐德宗宰相,封晋国公,赠太傅,谥忠肃。他政治上要求国家统一,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史书评他:“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蔽风雨。”(《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韩滉在政事之余,雅爱丹青,常常在家中弹琴,工书法,画远师南朝宋陆探微,词高格逸,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摹写牛、羊、驴子等动物尤佳,具有一种浑厚朴实风格。《唐朝名画录》说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由此可见,韩滉的艺术造诣绝非等闲之辈。
韩滉的传世作品《五牛图》(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6.8厘米,元代大画家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此画经过历朝战乱后流落民间,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至扬州,当时扬州的大盐商汪学山将此图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得此图后特别珍爱,亲自题了一首绝句于图中:“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像间,舐龁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唐 韩滉《五牛图卷》(局部)
纵观整幅画卷,画面最右侧有一棵小树,而它也是全幅画面唯一的背景。虽然五牛图中有五只牛,但是它们却都可以独立存在。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细观韩滉的《五牛图》,用笔极为疏松,敷色清雅,牛的透视结构准确、可信。宋代著名美术史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中说过:“画畜兽者,全要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圆,毛骨隐起,仍分诸物所禀动之性。”《五牛图》中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五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牛品”。更为难得的是,韩滉把耕牛的五种生存状态描绘得俏皮、可爱,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恐怕再难寻觅。
唐 韩滉《五牛图卷》(局部)(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公有领域/故宫博物院)
据说有一天韩滉到郊外看到耕牛食草,逍遥自在。远处一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有的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一个月后,状貌各异的五头牛跃然纸上。画中5只肥壮的黄牛分别作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之状。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神气生动,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令人回味无穷。
有一次韩滉与友人谈论绘画之事,友人问道:“最近画家们的都说,那些最常见的驴马牛是最难画得,不知韩兄有何高见啊?”韩滉稍加思索后回答说:“此话有一定道理,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不过,我以为自古迄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友人听了非常佩服他的独到见解。
韩滉以画牛影喻自己用朴实敦厚、任劳任怨的牛的品性来报效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家,韩滉从地方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宰相,可谓位极人臣。在中唐不断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韩滉公然反对分裂,支持中国统一。而且,在中国古代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中,韩滉公开极力保护耕牛,这也自然是社会发展的选择。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