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本书而已 古人竟如此会“装”!(图)

作者:云淡风清 发表:2019-10-11 12: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本书而已古人竟如此会“装”!
线装与包背装在折页方面无任何区别,但和蝴蝶装、包背装不同的是,线装的装订是用线,而不是用浆糊。(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你知道吗?古书中藏有令人惊艳的丰富智慧,可是其外观同样具备着令人吃惊的古人智慧。为什幺小编会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有很多种,不只常见的卷轴装、线装、经折装等,还有一些是我们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称号,比如旋风装、梵夹装、金镶玉…。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人在图书装帧技巧上,还有哪些惊人的操作吧!包准和古籍中的金言玉语一样,让你惊艳不已!

卷轴装

起源于周朝、盛行于隋唐的卷轴装的装订形式是使用时间最久的,直到至今大家依旧在使用。不过,现今是装裱字画在沿用卷轴装的方式,因为书籍皆已经改为册页装式了。此外,最初的卷轴装为帛书,而在纸书盛行的隋唐时期则采用纸书。

卷轴装起源于用绳子连编为一束的简策卷(孔子的韦编三绝即提及“简策”的装订方式)的装订形式,仔细的说为:按照顺序把书页(长卷)粘接起来之后,首端处粘接了一根细木杆,而末端处则粘接了木制或是运用其他材质所制成的圆长轴,而卷首多半会粘接一张质地坚韧、不写字且具保护作用、被称为“裱”的纸张或丝织品。当我们以尾轴为轴心来向前卷收书页时,随后将卷成一束装帧的形式。

看本书而已古人竟如此会“装”!
起源于周朝、盛行于隋唐的卷轴装的装订形式是使用时间最久的,直到至今大家依旧在使用。不过,现今是装裱字画在沿用卷轴装的方式。(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书的装帧形式之一,它也是古藏文书的主要装帧方式。很多人都说梵夹装就是指“经折装”,即经折装是梵夹装的别名。其实,两者是不同的。梵夹装是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古印度运用梵文书写的知名佛经--“贝叶经(附注1)”的装订模式即是采取梵夹装的方式。因此,梵夹装的历史可是远远地早于经折装。虽然经折装与梵夹装颇相似,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过,我们是可以认为经折装的产生,在某些程度上是受到梵夹装的影响的。

梵夹装的制作方式为:按照顺序把已经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或是纸页摞好,接着再在各个叶面上打洞,并随之以绳或棉线或类似竹筷等物穿越过叶面上的孔洞,也就是系绳。完成好这些动作之后,再于最上方与最底部分别用一块与贝叶约莫同等大小的木质夹板固定(这两块板子也被当成封面与封底),以避免让贝叶散乱,同时亦携带方便。

看本书而已古人竟如此会“装”!
古人爱惜字纸的态度令今人觉得颇稀奇,但其实他们在装订书籍时所运用的多样形式亦不容小觑。(绘图:志清/看中国)

经折装

上述已经提及:虽然“经折装”,应该是受到印度“贝叶经”的影响才出现的,但是两者可不能混为一谈。况且,起于东汉的“梵夹装”可是远远早于始于唐末的“经折装”!

提及这个“经折装”,你绝对不陌生。因为在许多古装剧中,总能见到“经折装”。

“经折装”就是把一幅长卷,沿著书文版面的间隙,一反一正折叠起来。最后再将首末二页各自加上硬纸,这种装订形式最后会形成一叠长方状。虽然是从一长卷而起,但“经折装”可是完全脱离了卷轴,是属于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款。

旋风装

看本书而已古人竟如此会“装”!
学界对“旋风装”的形制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图呈现的是“旋风装”与“龙鳞装”。(绘图:yi-hsin/看中国)

由卷轴装演变而来的“旋风装”,卷起时的外表看似与卷轴装无异。它在唐代中叶已经出现,亦称为“旋风叶”或“龙鳞装”(两者在外观有所不同)。之所以取作“旋风装”,是因为读书人在翻阅时,就像是旋风旋转一般;之所以称为“龙鳞装”,是因为这种书籍在平日里是卷收起来的,而书页呈现自然向内卷曲,展开时,书页宛如排列有序的龙鳞地逐一翻飞。

因为资料缺乏,所以学界对“旋风装”的形制还没有统一的看法,目前三种意见如下:将经折装的书拿一张纸,一半将书的第一页粘起来,另一半把书的最后一页粘起来,整张纸把书的首页和最后一页再连同书背一齐包裹起来;第二种是指先将要抄写的部分先一页页的写好,然后再依照顺序像鳞片般,一页页的粘在卷轴式的底纸上面。最后这第三种就会在收卷时,呈现书页鳞次如同旋风般朝着同一方向旋转,遂又称作“旋风卷子”。

“旋风装”的特点不仅在于保护书页,还利于翻阅。

蝴蝶装

约莫出现于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的“蝴蝶装”,又称作“蝶装”、“黏叶装”,它是宋代最流行的书籍装订。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化来的,它是将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页面朝内且对折,接着再用中缝为准,将整本书的每一页通通对齐,版心居中,最后以浆糊粘贴在要做为书皮的包装纸上,就能够裁成册了。之所以称作“蝴蝶装”,全因为将翻开的书籍摊在桌上就像美丽的蝴蝶正在展翅,遂得此美称。

看本书而已古人竟如此会“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包背装”比“蝴蝶装”更加牢固,不易散开。(绘图:yi-hsin/看中国)

包背装

“包背装”又称作“裹背装”、“裹后背”,它是由宋代的“蝴蝶装”所演变而来,始于元初,流行于元末明初。

“包背装”的装订方式是对折书页后,让有文字的那一个页面朝外,空白无字为背面,书页呈现双页状,这也是“包背装”与“蝴蝶装”的最大区别。接着在书脊打眼,用纸捻将全部的书页装订成册,最后再用包背纸包裹书背。

早期的包背装与蝴蝶装相似,区别仅在于“包背装”的纸粘并非中缝,是订口。只是,“包背装”比“蝴蝶装”更加牢固,不易散开。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言道:“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

线装

始于明代中叶的“线装”是中国装订书籍的技术之一,是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终形式,一般统称为“线装书”。

“线装”就是将有文字的书页以无字的那面对折,以非折边的余幅作为书脊,再用线把书页连同书皮一齐装订成册,装订书页的线则露于外。

说道这,大家应当都发现了:“线装”与“包背装”在折页方面是一样的,但是“线装”是采用线装订,而不像“包背装”与“蝴蝶装”是使用浆糊。

看本书而已古人竟如此会“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其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图乃阅读古籍的纳兰性德。(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金镶玉

在古籍装帧形式中,属于比较讲究的一种的“金镶玉”,据说是属于北方人的称呼。在中国南方,“金镶玉”则改唤作“穿袍套”、“惜古衬”。

“金镶玉”的装帧形式即是一开始先将纸张颜色泛黄似金的旧书纸页对折,并在对折后的书页中间,镶上白洁如玉的新纸(衬纸),超出书页天、地及书背的部分则需要折回,以利书页通通平齐、厚薄皆均,最后再运用纸捻将衬纸与书页通通装订在一起,“金镶玉”之称由此产生。

说到这,你有没有觉得“金镶玉”这雅名比“穿袍套”、“惜古衬”更为贴切呢?因为我们从书籍外观的颜色即能推敲其名来历了。据说这种特别的装帧方法多用在古籍的修复上。

结语

看完上述这些装帧形式有没有很讶异呢?小小的一本书居然有那么多种装帧形式。其实,虽说现在不少人挺了解书本的装订形式,但是书籍的各类装帧形方式依旧存在着能够再深入研析的课题,李致忠与吴芳思合着的《古书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起源与流变》即道:“中国书史中,有待发掘、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而书籍各种装帧形式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就算不细部研究,但下一回去书店翻翻之际,别忘了仔细观察一下书店中有没有存放装订方式比较复古的书籍喔。

 

附注1贝叶,即为贝多罗叶,它是棕榈科的热带性植物。世人尚未发明纸张以前,古印度都是以贝多罗叶来记载佛教经典以及宫廷的资料。

 

参考书目

释舜惠〈佛教特有的非书资料:贝叶经〉《佛教图书馆馆讯》第十七期(88年3月)

庞多益、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梵夹装(华人百科)

看本书而已古人竟如此会“装”!
世人尚未发明纸张以前,古印度都是以贝多罗叶来记载佛教经典以及宫廷的资料。(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