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大井与朱元璋

发表:2014-01-06 15:4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4年01月06日讯】据说在朱元璋17岁那年,江淮之间地域先是遇大旱,水田龟裂,旱田生烟,后再遭蝗灾。蝗虫飞来,遮天盖地,蝗虫飞过,万苗无叶。紧接着又是瘟疫流行。朱元璋为了谋生保命,无奈投奔凤阳皇觉寺当了和尚。谁知入寺不到两个月,寺里也断了炊,又被赶出庙门,当了游方僧。一日,朱元璋在城里求斋化缘路遇一位算命占卦的道士,那道士拽住朱元璋上下打量直是惊叹,朱元璋被那道士看得有些生气转过脸去,谁知那道士也跟转过去,口中连连念叨着:"好相、福相、大贵相,近日有好运,大好运。"朱元璋被念叨得有些心动,他说:"道士,我可是个游方僧,身无分文。"那道士说:"贫道今天为你看相不收分文。"朱元璋好奇地占了一卦,那道士看卦后深深吸了口气,惊呼:"哎呀呀,你眼下要发大财了!"朱元璋又不是生意人,怎可能发大财?那道士仿佛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一边从褡裢中掏出两吊钱递过去,一边说:"这钱给你作本钱,你去江南芜湖收购乌梅,运到金陵去卖,不光能赚,还能救生。"说完头也不回走了。

朱元璋揣着两吊铜钱来到芜湖,一看满街都是卖乌梅的,沿街打听着谁家乌梅最多,在别人指点下最后来到江边一家专做水果买卖的史记果行。史老板一听有人要买乌梅,真是喜从天降,芜湖乌梅滞销,仓库里积压了许多乌梅卖不出去,史老板正愁呢,三言二语买卖成交了。朱元璋付给史老板两吊钱,史老板从码头叫了船装上百十筐乌梅并代付了船钱。朱元璋乘着货船一路顺风来到了金陵(今南京)。

这金陵一带当时是瘟疫流行,近日大街小巷流传说喝乌梅汤能治瘟疫。所以朱元璋的货船刚一靠码头,就有一批小贩子上船要买乌梅。小贩们主动出价给十个钱一筐,后来竟抬到三十个钱一筐。朱元璋心想这乌梅能治瘟疫,家乡的瘟疫也正流行,应留下一些回去救乡亲。于是朱元璋留下两筐,其余的不到半天被小贩们一抢而空。后来朱元璋才知道那道士是刘伯温装扮的,乌梅汤能治百病也是刘伯温事先在金陵传开的。日后朱元璋得江山,建明朝移都金陵,得到金陵地方百姓的拥戴,与当年送乌梅治瘟疫救得千万百姓有一定的关系,那是后话。

再说这朱元璋担着剩下的两筐乌梅,日夜兼程,奔家乡而来,第二天就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太平集(今明光市)。在太平集边一棵柳树下歇脚,走过去向挑水的汉子借过桶,打些井水喝。喝后灵机一闪,心想:这两筐乌梅只能留下一筐,剩下一筐应送到皇觉寺去。可这一筐乌梅怎样才能救得千万老百姓呢?不如将乌梅倒入井里,这井水不就成了乌梅汤了吗?于是朱元璋将一筐乌梅倒入水中,然后对挑水的汉子说:"现在这井水可治瘟疫。"那汉子似信非信,打上两桶水喝了几口顿觉有淡淡的梅香味,而且比以前也多了些甘甜。那汉子将消息在太平集传开了,人们纷纷前来担水治病。真神奇,得病的人喝了后很快病就好了,没病的人喝了再也没有传染上瘟疫。为了纪念朱元璋送梅救乡亲的美德,人们开始将这口井叫"乌梅井"。后不久听说当时朱元璋将剩下的一筐乌梅倒进称"乌梅"为"梅子",再加上这口井比皇觉寺的那口井要大些,后来人们就改叫"梅大井"。

几百年后,人们用上了自来水,梅大井的水很少有人再饮,但它抚育的一代代太平集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它。近年来,明光市供电局请专家探测分析出梅大井的地层水脉。在水脉的上游开掘一口又深又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深井,避开了城市生活工业污水对地下水流的污染,加上现代化的工艺,生产出纯净水。虽然没有再品出有当年的乌梅香味,但甘甜清凉,令人翘指,不失梅大井水的特色。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