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燃放鞭炮习俗始于汉代 主要是为了驱鬼

发表:2008-02-12 02:1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除夕夜里,阵阵爆竹声,如击浪轰雷,彻夜不停,午夜零点时最浓烈,透出浓浓的年味来。心也就被满满地节日气氛所紧紧包裹,以致忘了冬季的严寒。

过年燃放爆竹之俗的由来

中国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历史相当悠久。但汉代时,爆竹仅用于驱鬼,尚未引进年节。汉朝东方朔《神异经》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箸火中,熚烞有声,而山臊惊惮。"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把给人带来寒热病的病魔称为"山臊",认为燃放爆竹可将其驱之,也就是说,在当时爆竹实为一种驱鬼巫术。

在南朝时,汉代的这种驱鬼巫术汇入过年习俗,成为除夕、春节驱鬼求吉的一种民俗事象。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过年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此而来。

爆竹的大发展时期

魏晋,由于炼丹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硝石、硫黄和术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就制作出了火药。为了增强爆竹的响声,人们把火药填进竹筒燃放,就产生了火药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最为盛行的时候是在造纸术发明后,宋朝普遍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由于爆竹的发展,宋朝除夕春节放爆竹之风较前代更盛,爆竹的普及也更为广泛了,宫内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东京梦华录》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梦粱录》:"是夜,爆竹嵩呼,闻于街巷。"

风俗的变化,总是新旧交叉式地进行的,并非一时半刻可以改变,驱鬼求平安的信仰仍存在于宋朝燃放爆竹之俗里。范成大《爆竹引》说:"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娘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持仍疾走。儿童却应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八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厉。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此法继承了前代的做法,比如也是截五尺长竹筒,火烤,直至竹皮流汗,取出,持一端,屋前台阶上一击,雷霆般的爆裂声响砌云霄,以惊退鬼魅,保家宅新岁平安。但将爆裂燃焦的碎竹片拾起来,叠放在床底,则是后来的习俗,但其意义改变不大,依然还是意为驱除疾疫,保佑主人健康。

宋朝的爆竹很是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竹筒爆竹,发明了纸爆竹,后来还增加了连响的爆竹等。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两湖少年竞放爆仗,......内藏药线,一燃连百余不绝。"据载,宋代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等,民间还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在宋代的都城开封,大街小巷都出售爆仗。宋代成了爆竹的大发展、大提高、大普及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自然逐渐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后,爆竹作用及形式也有了变化。由最初的驱恶鬼,慢慢演变到了迎喜神。清朝开始将爆竹用于迎神,除夕、春节用于驱鬼的爆竹渐渐也成了通神的灵物,《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初一,于子(时)初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宵达巷,络绎不绝。"

爆竹成为迎神之物后,又逐渐演化出庆祝的功能,成为喜庆之日的必备之物,爆竹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节日、喜庆活动等等都会使用。爆竹也成了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仍然是狂欢的声音、是团聚的笑靥和民族文化的交接与继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