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竹雕 “和合二仙” (戴东尼 收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简称竹雕,亦称竹刻,在中国由来已久。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之精湛超越了前代,名家辈出,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以其特点鲜明,独树一帜,而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明清两代,文人墨客因竹“高风亮节”之内涵,种竹、写竹、画竹、刻竹蔚然成风,由于文人也参与在竹子上雕刻,并与书画、雕塑艺术结合,竹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当时大部份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根据其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分为两个竹雕流派,一派始于金陵濮仲谦,一派始于嘉定朱鹤。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古朴雅致,但传承不旺,仅有濮仲谦,潘西风,方洁等少数传世名家。明代嘉定派竹雕繁盛,以“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 )祖孙三代最为著名,他们都擅长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或风格华丽,构图饱满,或刀法精深,浑厚古朴,并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识,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1662 --1820),达到了最高峰,嘉定也因此被誉为“竹刻之乡”。
清代前期竹雕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也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当时竹雕名家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 “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十分鲜明的作品。清代后期竹雕面目不暇,且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
一般来说,竹雕作品年代愈久,表面的颜色也愈深。这种色泽的产生,多是经常被人把玩的缘故,俗称“皮壳”或“包浆”。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色“包浆”,其中最受人喜爱的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包浆”。清代的作品多带有深棕、棕黄色“包浆”,越到后期色泽愈浅。
这件清早期竹雕“和合二仙”(见图)是以圆雕技法为主。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根据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刻,使其成为巧妙古朴、典雅精致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和合二仙”原为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中国民间造型艺术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据《宋高僧传》所载,二僧状若颠狂。尤其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动辄“呼唤凌人”,“望空漫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赐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这件竹雕中的二僧面容慈祥,神采奕奕,使人观之有轩轩霞举、超然出涯之想。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貌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竹雕高手所不能为也。
明清两代,文人墨客因竹“高风亮节”之内涵,种竹、写竹、画竹、刻竹蔚然成风,由于文人也参与在竹子上雕刻,并与书画、雕塑艺术结合,竹雕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当时大部份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根据其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分为两个竹雕流派,一派始于金陵濮仲谦,一派始于嘉定朱鹤。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古朴雅致,但传承不旺,仅有濮仲谦,潘西风,方洁等少数传世名家。明代嘉定派竹雕繁盛,以“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 )祖孙三代最为著名,他们都擅长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或风格华丽,构图饱满,或刀法精深,浑厚古朴,并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识,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1662 --1820),达到了最高峰,嘉定也因此被誉为“竹刻之乡”。
清代前期竹雕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也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当时竹雕名家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 “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十分鲜明的作品。清代后期竹雕面目不暇,且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
一般来说,竹雕作品年代愈久,表面的颜色也愈深。这种色泽的产生,多是经常被人把玩的缘故,俗称“皮壳”或“包浆”。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色“包浆”,其中最受人喜爱的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包浆”。清代的作品多带有深棕、棕黄色“包浆”,越到后期色泽愈浅。
这件清早期竹雕“和合二仙”(见图)是以圆雕技法为主。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根据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刻,使其成为巧妙古朴、典雅精致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和合二仙”原为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中国民间造型艺术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据《宋高僧传》所载,二僧状若颠狂。尤其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动辄“呼唤凌人”,“望空漫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赐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这件竹雕中的二僧面容慈祥,神采奕奕,使人观之有轩轩霞举、超然出涯之想。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貌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竹雕高手所不能为也。
来源:新纪元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