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雄:要在政治当中寻求中国经济的出路

作者:王力雄 发表:2003-07-18 17:4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如果政治和经济不保持同步发展,就像脚踩两条驶往不同方向的船,终会失去平衡。当中国从“短缺经济”变成“过剩经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两条船就开始驶往不同的方向。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的缺吃少穿和八十年代的能源、交通及原材料紧张是短缺经济的典型表现。相对而言,解决短缺经济比较简单,要的只是提高生产。生产多一点,短缺就缓解一点,社会也就改善一点。在政治方面,那时只需要配合增加生产的目的,进行类似“大包干”、“自主权”一类的调整就可以,不必触及根本。解决短缺经济这种性质相对简单的任务,运用经济改革先行的模式容易获得成功。生产发展了,即使政治改革没有跟上,社会状况也会明显改善。甚至以专制政治的权威性,还可能比在民主政治下有更高效率。

过剩经济是供大于求,从九十年代末期,中国已经成为生产过剩的社会。这时就变得复杂起来,再继续发展生产等于火上浇油;而减少生产,且不说各级官员(包括政府本身)的有效性与“政绩”都靠经济发展速度来维持,仅仅是社会每年需要安置的劳动力(包括下岗失业人口),如果不能继续扩大经济规模,也无法吸收,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

生产出的产品多于需求,又必须继续发展经济,在这种两难面前,解决途径只有两个:一是想办法扩大产品销路;二是扩大经济规模主要得靠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而非提供产品的第一和第二产业。

前一个途径,中国现在很大程度是靠出口(出口问题后面再谈),但是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无论何时都应把主要市场立足国内。那么扩大国内市场的产品销路,前提是国内消费者必须有钱。

中国八万亿元居民储蓄看似不少,且不说其中的72%属于8?9%的富人(何清涟),即使全部按人头分,每个中国人也才六千元。人们对这些钱的指望是养老、医疗、抚养和教育子女等,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欧美国家人们习惯借钱超前消费,原因在于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必担心未来。而中国不仅是占人口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就是原来的国有企事业职工,也因为当年以低工资换取的高保障被废除而朝不保夕。因此尽管普遍眼前收入比过去高,人们却尽量储蓄而不消费。从这一点而论,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应该是促进社会消费的有效途径。

但是更有效的途径是让多数底层劳动者上升为中产阶级。一个社会只有在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时候,才会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消费基础。而对一个只有权势集团和低收入劳动者的两极社会,经济“过剩”在本质上是不可解决的。前面说的扩大经济要依靠第三产业,前提也是需要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因为只有达到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状况,才能更多地购买服务、而不是只能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的产品。

说到这,问题已经比较清楚,无论是建立社会保障,还是培育中产阶级,都是跟社会分配有关的问题。而分配问题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因而得到这样的结论也就是顺理成章──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出路,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解决。

(转自多维)(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