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都有「胎內記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還沒出生的寶寶或者動物,其實對於外界已有感知,甚至有記憶,日本曾有醫師研究調查,不少孩子都有「胎內記憶」,現在有科學家研究證實,孵化中的海鷗胚胎也有感知,而且會連帶影響到孵化出來後的表現。
孵化中的海鷗胚胎也有感知
據近期《自然.生態和演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刊載,西班牙維戈大學(Universidad de Vigo)兩位研究人員發現,黃腿鷗(又名黑脊鷗)在蛋殼內的孵化階段已對父母的叫聲有反應,比如聽到警訊叫聲後會出現振動。
研究人員從薩爾沃拉島(Salvora Island)沿岸蒐集了90個海鷗蛋帶回實驗室,把它們每三個一組放進孵化器孵化。接著將每個組裡各取出兩個蛋,讓這部分蛋每天聽4次錄音。而錄音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安靜的錄音,另一種則是成年鷗遇到危險時發出警訊的叫聲。
研究人員發現,聽成年鷗警訊叫聲的蛋會發生振動,而且直到被放回孵化器後,鳥蛋仍然會振動一段時間。
接受不同刺激的蛋,孵化出不同特色的海鷗。
小海鷗的孵化過程中,研究人員觀察發現那些聽警訊叫聲的蛋比聽到靜音的蛋需要更長的孵化時間。而聽警訊叫聲孵化出的海鷗寶寶整體上個頭較其它的海鷗寶寶小、腿也比較短,而且比較安靜,在遇到危險情況時會蹲得更低。
最令研究人員意外的是,和聽海鷗警訊叫聲同一組孵化器的小海鷗雖然沒有直接聽到成年海鷗警訊叫聲,卻也會受到影響,出現同樣的變化。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變化說明,待在孵化器中的蛋能感應到旁邊胚胎的振動並作出反應,和它們直接聽到一樣。
人類胚胎的記憶
過去荷蘭學者研究發現,三十週大的胚胎已可能就有短期記憶。科學家研究測試了近百名孕婦體內的胚胎如何對某種刺激作出反應。在測試中,研究者通過超聲波來觀察胚胎的反應,這種刺激是「振動聲學刺激」,也即非常低的聲音,但會引起振動。
當胚胎第一次接受刺激時會有反應。但經過同一種刺激相隔三十秒的反覆測試之後,胎兒就習慣了那聲音,不再作出任何反應。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醫學中心產科醫生奈胡伊斯指出:「一個三十週或三十二週或三十四周的正常胎兒,在經過十三或十四次刺激之後就不再作出反應。」
對重複刺激作出愈來愈小的反應,被稱為「習慣」,奈胡伊斯說:「習慣是一種學習形式和記憶形式。」他和同事利用習慣測試,來測試三十週至三十八週大的胎兒的記憶。他們發現,三十週大胚胎有十分鐘的「記憶」。而三十四周大的胚胎可以「儲存信息,並在四周後回憶它」。
從以上研究看來,人類和動物在誕生前便能夠有感知,甚至是能夠對外界的聲音刺激有「記憶」,從而做出不同反應或是影響其成長型態。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