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中國人發明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圖)

發表:2020-05-19 01: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俄國馬車。
中國夏王朝初年的奚仲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是誰發明世界上第一輛馬車?據史料記載,馬車的發明者是4000多年前生活於夏王朝初年的奚仲。馬車的發明,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創舉,它不但解決了落後的交通問題,而且促進了道路設施的發展,擴大了商貿運輸和文化交流活動。

奚仲造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車的出現使「引重致遠」成為可能,大大提高了人們的遠程交通條件。在商代馬車被大規模地應用到戰爭中,更是大大提高了戰爭的機動性,從而加速了國家統一的步伐。

奚仲等人被尊為摯地「三聖」

河南省平輿古有輿侯祠,又名三聖祠,鄉人俗稱三聖廟,是為紀念奚仲的父親番禺造舟、奚仲造車、奚仲的兒子吉光馴馬的。奚仲等被尊為摯地「三聖」,為舟神、車神、馬神,長年祭拜。

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生禺號虎,禺號虎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帝俊就是帝摯的父親帝嚳,帝嚳生而能言,自己給自己取個名字叫俊。這段話告訴我們,番禺是黃帝的六世孫,帝嚳的重孫,該叫帝摯爺爺。

番禺是位造船的專家,《山海經》曾記載「番禺始作舟」,說是黃帝的曾孫番禺首先發明了船。那時還沒有船。這個名叫番禺的小夥子和夥伴們在河裡游泳時,發現了從河的上游漂下來的大樹幹,從而得到啟示。認為如果在樹幹上挖一個槽,人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坐在裡面了,這就是最早的船的雛形,他給它命名為「船」。但是,他發現他做的船只能順水漂流,繼而又發明了船篙和船槳。後來,人們就把番禺當成造船的祖師爺。

番禺的兒子奚仲,在船的基礎上又發明了車,即可以在陸地上跑、且又快又省力的工具。奚仲在平輿造車,被後人尊為「造車鼻祖」,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王禹封為「車正」,平輿之名也由此而來。《左傳》記載了奚仲曾擔任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前17世紀)的「車正」官。《墨子》、《荀子》和《呂氏春秋》都記述了奚仲造車的史事。

奚仲的兒子吉光,協助奚仲造車。《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而《世本》則說:「奚仲始作車。」東晉郭璞注《世本》,承認是奚仲吉光父子共同的功勞。後來,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認定,「車,夏後時奚仲所造。」

奚仲發明的車

據文獻記載,夏初部落方國之間戰爭,主要實行車戰,車下有步兵配合。一輛戰車有四匹馬拉車,車上共有三人,左邊的一人持馬,稱為車左;右邊的一人持戈矛,稱為車右;駕馭者居於中央。車上的三人通稱為甲士,車下跟隨的步兵被稱為「繼卒」。這是一般進攻用的戰車,另外還有作戰用的指揮車,規模比普通戰車要大,乘坐的人員也多。這樣的車輛,不可能是奚仲一開始發明的車形,很可能是從實踐的需要,重新加工改進位作而成的更為先進的一種車輛。

奚仲創造的車質量如何?《管子》一書中給予了高度評價:「奚仲之為車也,方圓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機施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奚仲發明的車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並已在戰爭及生產生活中推廣應用。

一說吉光在協助父親造車成功後,又成功地馴服了野馬,用於拉車,大大提高了車行的速度,被大禹王封為「馬神」。另一說吉光死後轉生為馬,不死。所以吉光又是神馬之名,又名騰黃。王者德御四方則至,乘之壽三千歲。此馬不死,成語「飛黃騰達」即由此而來。

晉葛洪《抱樸子・對俗》云:「騰黃之馬,吉光之獸。」按上述文獻所云,是吉光把鬃黃色的駿馬「騰黃」馴服駕車的。「乘」者,一車四馬的總稱。這些被馴服的馬,能聽懂吉光的語言。呼行則行,呼停則停,當時人們稱為「神馬」。當時摯國給夏王朝的主要貢品便是車輛和神馬「騰黃」。所以吉光不僅是摯國國君,還是一個大發明家。以後吉光後裔製造的各種車輛,除作為貢品向夏王朝納貢外,大部分被各方國部族君長購置使用,或作為最華貴的禮物互相贈送,故「摯」又作為「禮物」,異書為「贄」。

試驗取得初步成功

平輿民間相傳,奚仲因協助夏禹王治水有功,夏禹王便將摯地分封給他。奚仲到了摯地以後,看到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很適合居住和勞作,便選擇在一條小溪邊定居下來。這條小溪就是今日穿平輿城而過的小清河。

奚仲帶領族人在這裡砍伐樹木,建造房屋,開墾土地,種植莊稼,生活環境很快得到了改善。族人安居樂業,其樂融融。但也多有不方便的時候,最大的困難還是運輸問題。所有的東西都要人肩扛背馱,長距離搬運就顯得十分吃力。要把一些很笨重的大物件從遠處運回來,除了運用滾木撬棒一步步挪移之外,別無他法。

看著經常一身汗水辛苦搬運東西的族人,奚仲想,能不能製作出一種新的物件,來代替人搬運東西,以減輕人的勞動量呢?經過細緻的觀察,他發現人把東西放在滾木上移動,要比搬運省力得多。如果製作出一個物件,在它下面裝上類似滾木的東西,會不會省力呢?他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了自己的試驗。

他先選擇一棵粗大的樹木,把它用刀砍為幾截,使之成為一個個圓木輪子。圓輪的中間掏上孔,兩輪的孔上穿一根橫木,人推動輪子一試,果然轉動十分輕便。為了能在兩個輪子的中間放東西,他就在兩輪的正中部位裝上一根長木,使之和中間的橫木成十字交叉狀。他讓兒子吉光在前面扶著長木,自己把一些物件放在十字架的中間。吉光試著推了推,果然不費多少力氣就能推出老遠。

就這樣,世界上第一輛靠兩個輪子轉動而前進的運載工具誕生了。奚仲給它取名為輿。

試驗取得初步成功,奚仲高興極了。為了能在上面裝更多的東西,他在十字交叉處又加上了一些木板,這樣地方大了,自然可以多放一些東西在上面。他的兒子吉光還提議給木板加上圍欄,這樣可以使裝在上面的東西不會因車子晃動而掉落下來。兩輪「輿」的誕生,大大減輕了人的勞動強度。

然而,兩輪「輿」有一個明顯的弱點,平衡能力差。上面裝的物件略有輕重不同,就會發生傾斜和滑落,有時甚至會砸傷人。

「太平車」誕生

為解決這個問題,奚仲決定對「輿」再做一次重大的改革,即對輪子的所在位置進行調整。他讓兒子吉光先做成長方形的車廂,原來放在車中間的兩個輪子,現在改放到車的前部分,後面的部分再增加兩個同樣大小的輪子。這樣四個輪子著地,不但平衡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而且載重量也大大增加了。這樣的四輪車就誕生了。四輪車因為輕便靈活、堅固耐用,深受世人的喜愛,後來被人讚譽為「太平車」。

奚仲因為造車有功,上報朝廷後,夏王大禹「龍心大悅」,立刻封他為「車正」官,讓他負責「輿」的製造、運用和推廣。摯地平輿也因此成為中國車輛的發源地,名傳古今。

到了春秋時期,魯班發明鋸以後,造車的工藝流程更趨完美。載重量為一兩千斤,晴天可以日行三十里。由於摯地人造的車輕便靈活、堅固耐用,因而聲名遠播。列國不論近遠,皆攜帶重金來摯地購買,供不應求。

平輿東八里官道南有個車莊,傳說就是當時的車輿會展場所。客商來了,先到車莊參觀,相中哪個樣式,需要多少輛車,簽下合約,留下定金,然後再依樣打造,到期發貨,包客商滿意。

平輿古代人民為了銘記奚仲祖孫三代人的發明創造,就在摯地修建了輿侯祠,供奉其為舟神、車神、馬神,長年祭拜。據知情人士說,原平輿縣二工局針織廠所在地,就是輿侯祠遺址。



責任編輯:岳君仁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