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主動做事 要用信賴耐心陪伴(圖)

作者:朴宰蓮 發表:2019-05-07 09: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想讓孩子主動做事,要用信賴耐心陪伴。
想讓孩子主動做事,要用信賴耐心陪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協助孩子找回內在動機

別跟孩子說:「乖乖吃飯我讓你看電視!」

希望孩子主動做某件事,

並不是用獎勵或威脅的方法,

而是以信賴與耐心去陪伴。

我從小吃飯就不太需要大人操心,八歲大時就能一口氣吃掉十顆水煮蛋。但哥哥卻跟我完全相反,不太愛吃東西,媽媽常說每次餵哥哥吃飯都像是場戰爭。不過,我不是要教大家怎麼讓孩子乖乖聽話吃飯,而是想談談餵孩子吃飯時,大人們經常使用的方式。

是獎勵還是「交換條件」?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會透過「交換」的方式各取所需。有時候我們在教養孩子時,也會這麼做,希望藉此教孩子學會一些事情,同時也是獎勵孩子的一種方式。例如:用主動幫忙做家事或是把零用錢存下來,來換得孩子想要的某個東西,或是當孩子考試考得不錯、完成某項目標時,父母也會買禮物送給孩子當作獎勵。從某些角度來看,獎勵是為了刺激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因此適時的獎勵是必須的。

然而,如果經常用「交換條件」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會容易混淆教養的重點,也會讓孩子變得愛討價還價。因此,對孩子的獎勵分寸要合宜,並不是和孩子「交換條件」,而是站在彼此的立場互相理解。透過以下的對話,可以發現不同的說話方式,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哇啊! 你這次數學考試考九十分嗎?」

「對啊! 媽媽妳別忘了我們的約定喔! 妳答應過我要買遊戲卡給我的,

快買給我吧!」

「好好好,我會買給你啦!」

上述的對話,並沒有同理對方的心情,只在乎交換條件的內容和結果。那麼來感受一下,下面對話的不同吧!

「哇啊! 你這次數學考試考九十分耶! 雖然這是我們約好的,但我知道

你為了準備這次的考試很認真,我替你感到很開心,也謝謝你這麼重視我

們之間的約定。」

「嗯! 雖然準備考試真的很累,但是能夠考到理想中的成績我也很開心,

媽媽妳會遵守約定,買遊戲卡給我吧?」

「當然會啊! 其實就算你沒有考到九十分,我也知道你很努力,所以除了

按照約定買遊戲卡送給你之外,我們等等再一起去買蛋糕慶祝,好嗎?」

交換條件原本只是單純地各取所需,但當以愛為出發點,讓愛在關係中流動時,就會讓「交換」這件事變得有意義。如果缺乏互相理解、情感交流的這一環,就會變成只是冷冰冰的「交易」。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否也曾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考試成績進步、養成刷牙的習慣、主動整理房間、自動自發寫作業等,而和孩子交換條件呢?越是把焦點放在孩子是否完成「交易」這件事,反而越容易讓親子關係變得緊繃。

如果孩子也把這件事當作是一場「交易」,即使從父母那邊得到「獎勵」,也會認為理所當然,而不懂得感激。因為孩子心裡認為這是他應得的,是因為他認真用功讀書考九十分,媽媽才會買遊戲卡給他,這是他努力應得的報酬。當親子關係中,缺乏最重要的元素──愛與感謝時,就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冷漠。交換條件式的教養方式,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和孩子「談條件」。

父母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許多事情經常和孩子「談條件」。例如:吃飯時對孩子說:「如果你乖乖吃飯,媽媽就開電視給你看。」、「你把飯吃完,媽媽就買玩具給你!」但吃飯這件事本來就是人類基本的生理本能,不需要透過交換條件的方式讓孩子乖乖吃飯。如果連孩子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都用「條件」來交換,會讓孩子變得予取予求,凡事都要條件交換才有動力去做。

讓孩子找回內在動機

重要的關鍵在於,讓孩子採取行動的原因是來自於內在動機,還是外在動機?父母在這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必須要拿捏好教養的尺寸。那些孩子必須要完成的事,就不該和孩子用「條件」交換。例如:洗澡、讀書、關心他人、共同參與家務事等。父母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了解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幫助孩子找到內在動機。即使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溝通,也要努力讓孩子理解,讓孩子自動去做。透過獎勵的外在動機誘因,或許效果「立竿見影」,很快就能讓孩子「聽話照做」,但卻不是正確的教養方式。

尤其是社會基本秩序規範和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絕對不能用「條件」來交換,要讓孩子清楚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時予以鼓勵並表達對孩子的感謝。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步伐,要讓孩子學會這些事,或許要花費的時間都不一樣,但如果凡事能試著讓孩子找回內在動機,相信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會大有助益,也會讓孩子找到熱情和閃閃發亮的眼神。

那麼,孩子不吃飯時,該如何和孩子溝通呢?用什麼方式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內在動機呢?煮出能夠抓住孩子胃口的料理是其中一個方法。不過,像我這種本來就不大會煮飯的媽媽,不管再怎麼努力,煮出來的東西好像也都不太好吃,只能盡可能掌握孩子的喜好,試著了解孩子喜歡哪種料理?喜歡什麼口味?這大概是每個媽媽都很傷腦筋的一件事。但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透過溝通,清楚孩子在想什麼。

和孩子溝通時,不要用「交換條件」的方式,建議可以提出方案讓孩子選擇。允許孩子可以自己做決定,選擇自己想吃什麼?吃多少?即使孩子做出的選擇和父母的意見不同,也不能用強迫的方式,逼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想法。在許多家庭裡常出現「假民主」的教養方式,即假裝讓孩子有選擇權,但其實心裡早就有一套標準答案,用這樣的方式教養孩子,只會讓孩子心裡感到失落,也會越來越不相信父母所說的話。

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情,例如不想吃飯時,不要用強迫的方式威脅孩子,也不要以交換條件利誘孩子,而是讓孩子喜歡上吃飯這件事。可以改變擺盤的方式,讓吃飯變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或是和朋友一起用餐。不是對孩子說:「你乖乖吃飯我就開電視給你看。」、「你吃完飯就可以吃冰淇淋,沒有吃完就不准吃。」而是換個方式對孩子說:「吃完飯後我們就可以一起吃點心喔!」、「等你吃完飯之後,我們一起舒服地坐在沙發上看卡通吧!」

※本文整理、節錄自朴宰蓮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一書。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責任編輯:帝佐 来源:采實文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