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圖)

作者:尋真 發表:2019-02-21 11: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北京故宮南薰殿珍藏的范仲淹像。
北京故宮南薰殿珍藏的范仲淹像。(看中國合成圖)

北宋名臣范仲淹,從小苦讀,學習《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等儒家經典,後來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敬信神佛。

他為官數十年,生活非常儉樸,即使身居宰相時也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有人主張為他建新宅,他說:「人追求的是道義。一個人如果心中有了道義,無論身在何處心裡都是高興的。」

范仲淹沒有為子孫置辦田地房產,卻用自己的積蓄興學、置辦義田、賙濟他人。他一生因正義敢言而數次被貶,但他不因個人的際遇而悲傷,曾三度當京官又三次被貶到京外做官。

天聖七年,剛進京任秘閣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對皇太后鋪張浪費被貶出京城。此為一進一出也。

明道二年,任右司諫的他,因堅持為他人討回公道被皇帝貶往睦州。此為二進二出也。

景祐二年,范仲淹升任禮部員外郎,時任宰相的呂夷簡為防范仲淹直諫,便奏請皇上委任范仲淹做開封知府,並傳話范仲淹「不為言官,不要多費口舌去議論國事」。此為三進三出也。

這要擱許多人身上哪還受的了?可是范仲淹的心卻不為所動。

不患得患失,以平常心對待人生中的起落,是一種並不容易達到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了人世間的真實狀況:「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就是說人世間,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忙碌碌,道德仁義可以做為一種理想,但是關鍵時刻,有多少人能放下自己的利益,為他人著想呢?

古人所說的君子是一種高尚而難以達到的境界,得到了自己很期望的東西,也不會過分高興,失去了心儀的東西,也不會痛斷肝腸。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這樣一種境界。古人講,不修道已在道中,當我們看到《岳陽樓記》中的另一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可以體會到范仲淹的胸懷了。



責任編輯:李雲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