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古鑒:當機立斷,常操勝券!

作者:鄭介文整理 發表:2017-10-12 10: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當斷不斷,是天下的人通病。古哲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許多事物的契機,常在一瞬之間,稍縱即逝。領導者如果缺乏敏銳的頭腦.在需要馬上決策的問題的時刻,猶猶豫豫,思前想後,顧慮重重,就會把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喪失掉,給事業造成不該有的損失。因此,作為領導者,在機遇面前,要善於果斷決策,果敢拍板。

漢朝末年,天下動亂,「英雄並起,割據州郡」。袁紹曾據青、冀、幽、並四州,確屬「四世三公」,地廣兵眾,謀士如雲,戰將如林,其實力首屈一指,被公認為最有希望一統天下。但是,由於袁紹多謀少決,憂柔寡斷,難決大策的致命弱點,屢失良機,最後,在官渡之戰中,慘敗於曹操之手,從此一蹶不振,鬱鬱寡歡而死!

袁紹第一次興兵討曹,失利後,退軍河北。曹操乘勢揮兵征討劉備,許昌兵力空虛。田豐見有利可乘,便極力勸袁紹:立刻再次起兵,攻打許昌。袁紹卻以小兒有病,「心中恍惚,恐有不利」為由,拒不採納田豐的正確建議。急得田豐以杖擊地,嘆曰:「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推搪,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再者,如官渡之戰的相持階段,許攸曾抓到曹軍的一個信使,搜出曹操寫給荀彧(讀玉)的催糧加急信,他馬上向袁紹獻計:「曹操屯兵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令一軍星夜搶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良機,兩路襲之。」但袁紹卻認為:「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拒絕了許攸的建議。在最關鍵的時刻,貽誤了戰機。倘若袁紹能夠當機立斷,抓住有利戰機,及時採納許攸的建議,那麼,很可能如曹操所說:「若袁紹用子遠言,吾事敗矣。」可見,當斷不斷,看起來似乎穩妥,實際卻潛伏著更大的危險!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都說明領導者謀而不決,等於無謀;決而不斷,等於無決。身為領導者,必須統攬全局,成竹在胸,既要善於謀劃,更要善於決斷。對於看準的事情,要力排眾議,果斷決策,不為閑言碎語所左右。人云亦云,或「牆頭草,隨風倒」,是不足取的。

袁紹對三國時期的另一風雲人物劉備,也是多次刀下留人,終養虎為患。白馬之戰中,袁紹聽說斬他的大將顏良是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他大怒。謀士沮授,乘機建議除去劉備。當時,袁紹指著劉備說:「汝弟斬吾大將,汝必通謀,留爾何用!」說著就要將劉備推出去斬首。劉備從容答道:「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面長鬚之人,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紹聽後,馬上改變了主意,反而責怪沮授:「誤聽汝言,險殺好人。」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可是不久後,關羽又將他的大將文丑,斬於馬下。謀士郭圖、審配入見袁紹,進言曰:「今番又是關某殺了文丑,劉備徉推不知。」袁紹聽後大罵道:「大耳賊!焉敢如此!」馬上命令刀斧手,將劉備拿下、問斬。劉備又辯稱道:「曹操素忌備,今知備在明公處,恐備助公,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殺備也。願明公思之。」毫無主見的袁紹聽後,競反過來責備郭圖、審配等人:「玄德之言極是。汝等幾使我受害賢之名。」袁紹兩次欲殺劉備,而劉備都化險為夷,從容應對,從中可看出劉備的機敏,更可襯托出袁紹當斷不斷,謀而不斷的性格特徵。(筆者只是講袁紹的寡斷性格,不是主張必須殺劉備)

領導者見異思遷,出爾反爾,終究難成大事。廣泛聽取意見,讓部屬多提供幾套方案,都是必要的。但任何「外腦」和智囊,都不能代替領導者自己的謀略。領導人的決斷,最忌諱的就是面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執一端的繁雜意見時,抓不住要領而無從決斷,以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若想穩操勝券,必須當機立斷!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