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不可過於貪涼,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圖片來源:Thinkstock)
秋風起,大地蕭瑟,溫度變化大,養生課題有三大禁忌要注意,做好秋季健康的自我保護,才能準備好迎接更為寒冷的冬季。
1、忌過燥
秋季氣候乾燥,許多人會出現種種「秋燥」的症狀,例如:口乾嚥燥、聲音沙啞、皮膚和口角乾裂……,免疫力下降的話,容易引起傷風感冒、氣管炎、扁桃腺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哮喘、慢性氣管炎患者也可能會加重症狀。
此時節應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多食用一些具養陰潤燥效果的中藥和保健食品來調養身體,例如:沙參、西洋參、玉竹、麥冬、石斛等。還可以多吃一些潤燥功效佳的生梨、柚子、枇杷、甘蔗等水果,以及蓮藕、核桃、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薏米、花生、鴨蛋、菠菜等。經常吃些銀耳冰糖粥、百合蓮子粥、雪梨川貝冰糖羹,亦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功效。
2、忌貪涼
秋季養生有一個「春捂秋凍」的原則,亦即盡量少添加衣物,適時「凍」一下,增強抗病力。不過因為秋季早晚氣溫較低,不可過於貪涼,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
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尤其要注意胃部保暖,適時加衣,睡覺時蓋好被子避免腹部著涼,引發胃痛。運動的時候應待身體發熱後才脫下過多的衣服,運動後則切忌穿著汗濕的衣服吹風,容易使身體著涼。
立秋後不宜多吃冰品、寒涼食物或生冷不潔的瓜果。俗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秋季不宜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起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3、忌亂補
秋、冬是人們喜好進補的季節,但是進補要視體質而定,不能虛實不分就「亂補」,何況虛病還分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只有「對症服藥」才能收效,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通常進補都以肉類為主,雖然動物性食物營養較高,但肉類含有過多的脂肪、糖類等,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等的病因,又不易消化吸收,不宜進食過量。「食療」的效果不以價格來區分,某些昂貴的傳統食材,例如:燕窩、魚翅等,並沒有甚麼奇特的食療作用。
現代營養學認為,飲食清淡並非不補,尤其是新鮮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