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了二百年的鄭板橋《道情》十首(組圖)

發表:2016-05-01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道情是我國民間說唱藝術中的一種,其淵源可以遠溯至唐高宗時的「道調」,那是祭祀道家教主老子的唱詞。元明散曲裡宣揚道家思想的曲子,也可看作是「道情」的流變,一般都是道士唱的。它真正大行其事,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之後。那位「難得糊塗」的鄭板橋創作的《道情》十首,使得道情曲在南方,尤其在維揚地區風靡一時。道情藝人手執漁鼓簡板,行走於街市坊巷、獻藝於茶肆酒樓,無論是官紳市民,還是販夫走卒,男女老少都愛聽愛唱。其中最為百姓喜愛的,就是鄭板橋的《道情》十首。


鄭板橋像。(網路圖片)

鄭板橋《道情》十首​,廣受民眾喜愛

以詩、書、畫「三絕」名世的鄭燮鄭板橋,是一個天性明敏、參透世事的才子。在四十多歲中進士之前,他飽嘗了貧困飢寒衣食無著的苦味,「寒無絮絡飢無糜」(鄭燮《七歌》),以至唯一的兒子在飢病中夭折。雖然登第之後為官七品,生活安定,辭官之後賣畫揚州,名聞海內,但閱盡炎涼之後,那種順途不長,榮華難再,權勢如煙,錢財似水的感慨就愈發強烈,轉而於耕讀漁樵的平民生活中尋找樂趣。這一點,與「道情」一體的本意是頗相契合的。所以,鄭板橋自稱「板橋道人」。

這《道情》十首,自清代至民國二百年間流傳不衰,甚至在三四十年代的小學堂裡,孩子們也會唱。它節奏鏗鏘,音調悅耳,文詞出入雅俗之間,唱起來餘韻悠然,真有一曲三嘆之感。

序云:「楓葉蘆花並客舟,煙波江上使人愁。勸君更盡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頭。自家板橋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間,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譜得道情十首,無非喚醒痴聾,銷除煩惱。每到山青水綠之處,聊以自遣自歌,若遇爭名奪利之場,正好覺人覺世,這也是風流事業,措大生涯。不免將來請教諸公,以當一笑。」


劉炳森隸書《鄭板橋道情》(局部)。

《道情》十首

老漁翁,一釣竿, 
靠山崖,傍水灣; 
扁舟來往無牽絆。 
沙鷗點點輕波遠, 
荻港蕭蕭白晝寒,  
高歌一曲斜陽晚。 
一霎時波搖金影, 
驀抬頭月上東山。  

老樵夫,自砍柴, 
捆青松,夾綠槐; 
茫茫野草秋山外。  
豐碑是處成荒塚, 
華表千尋臥碧苔, 
墳前石馬磨刀壞。 
倒不如閑錢沽酒, 
醉醺醺山逕歸來。  

老頭陀,古廟中, 
自燒香,自打鐘; 
兔葵燕麥閑齋供。 
山門破落無關鎖, 
斜日蒼黃有亂松, 
秋星閃爍頹垣縫。 
黑漆漆蒲團打坐, 
夜燒茶爐火通紅。  

水田衣,老道人, 
背葫蘆,戴袱巾; 
棕鞋布襪相廝稱。  
修琴賣藥般般會, 
捉鬼拿妖件件能,  
白雲紅葉歸山逕。  
聞說道懸岩結屋, 
卻教人何處可尋?  

老書生,白屋中, 
說黃虞,道古風; 
許多後輩高科中。  
門前仆從雄如虎, 
陌上旌旗去似龍,  
一朝勢落成春夢。  
倒不如蓬門僻巷, 
教幾個小小蒙童。  

盡風流,小乞兒, 
數蓮花,唱竹枝;  
千門打鼓沿街市。  
橋邊日出猶酣睡, 
山外斜陽已早歸,  
殘杯冷炙饒滋味。  
醉倒在迴廊古廟, 
一憑他雨打風吹。  

掩柴扉,怕出頭, 
剪西風,菊徑秋;  
看看又是重陽後。  
幾行衰草迷山郭, 
一片殘陽下酒樓,  
棲鴉點上蕭蕭柳。  
撮幾句盲辭瞎話, 
交還他鐵板歌喉。  

邈唐虞,遠夏殷。 
卷宗周,入暴秦;  
爭雄七國相兼併。  
文章兩漢空陳蹟, 
金粉南朝總廢塵,  
李唐趙宋慌忙盡。  
最可嘆龍盤虎踞, 
盡銷磨燕子、春燈。  

吊龍逢,哭比干。 
羨莊周,拜老聃。  
未央宮裏王孫慘。  
南來薏苡徒興謗, 
七尺珊瑚只自殘。  
孔明枉作那英雄漢;  
早知道茅廬高臥, 
省多少六出祁山。  

撥琵琶,續續彈; 
喚庸愚,警懦頑;  
四條弦上多哀怨。 
黃沙白草無人跡, 
古戍寒雲亂鳥還, 
虞羅慣打孤飛雁。  
收拾起漁樵事業, 
任從他風雪關山。  
風流家世元和老, 
舊曲翻新調;  
扯碎狀元袍, 
脫卻烏紗帽,  
俺唱這道情兒歸山去了。

《道情》描述底層民情

鄭板橋是一個極富平民思想的人。為官山東時,力主清靜無為,與民休息,而對於百姓的疾苦,往往感同身受,因而也最痛恨惡吏猾賈。他當堂判案時,常常「右窶子而左富商」,維護窮苦百姓,扼制財主商賈。他之所以辭官回揚,直接原因就是為民請命、賑濟災民而得罪了上司。《道情》曲裡的平民精神頗值得今天的為官者好好回味。

《道情十首》的前七首寫了生活底層的漁翁、樵夫、和尚、道士、貧士、乞丐、隱者的日常生活,描寫了他們自由自在的天地,表現了他們無羈無絆的性格。這七種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雖然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們自得其樂,我行我素,活得很灑脫。特別是這些道出了作者的心聲:蔑視功名,淡薄名利,與其掙扎於名利場中,還不如過這七種人的生活。

這七首道情通過沙鷗點點、荻港蕭蕭、茫茫野草、荒塚碧苔、古廟白屋、柴扉菊徑、衰草棲鴉等自然景物構成了淒婉蕭瑟的氛圍,多了幾分遠離塵囂的安寧寂靜,少了幾分人世的煩惱和名利的羈絆。

《道情》以道家觀點看歷史​

《道情》第八首和第九首是第二部分,詠嘆歷史,感慨滄桑。鄭板橋以道家虛無的態度回顧了歷史,上自唐虞,下至明朝。感嘆了歷朝歷代的興亡交替,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詠嘆歷史英賢名流操勞忙碌,鞠躬盡瘁,最後還是徒勞。他崇拜莊子與老子的清靜無為,逍遙自得。一部五千年的歷史,到頭來只是萬事皆空,還計較什麼誰得誰失,爭什麼誰高誰下。

《道情》第十首點明瞭道情的目的是為了「喚庸愚,警懦頑」,這正好與開場白中的「無非喚醒痴聾,銷除煩惱」 「覺人覺世」相呼應。 

在道教詩歌天地中,「道情」不拘一格,或七言,或四言,或雜言,重在以通俗語言點破玄機,啟人了悟。



責任編輯:鳴建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