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中國製造」的兔毛大衣,貼著外國商標,在上海的中信泰富廣場裡賣2000多元,而在國外買,換算下來只要大約500元。紐約耐克鞋售價最高為832元,北京為2000元。於是,消費者不得不「用腳投票」,今後買品牌衣服,都會盡量去國外採購。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尹翔碩教授認為,直到今天,國內市場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雖然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巨大,但其實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又由於分稅制等原因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省與省之間實際存在著貿易壁壘。這種分割的市場直接導致了市場進入成本較高。此外,還有隱性成本支出,所謂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後的交易費用,在關係橫行的中國市場上,一家企業要拿到訂單,要花多少錢請客送禮?又要花多少錢去討回貨款?種種「公關費用」都要算進貿易成本,結果消費者面對的零售價格就高。
網友「黃海富」乾脆說:一是貴在流通環節,產品從生產廠家出來後,要經過好幾個經銷商才到消費者手中,本來一百元的出廠價,到消費者手中已經翻了好幾倍了,這些經銷商為了獲得利潤,每個環節都在提價;二是經銷商運行成本高,一要交這稅那稅,二要交門面租金、員工工資、運輸費用、日常的辦公費用,為了獲得利潤不得不提價。這種開拓國內市場的「代價」只能證明:成本高、風險大,國內市場的不透明、不規範、不合理,大大抬高了交易費用,侵蝕了它們產品的利潤空間。
說得一點不錯,「中國製造」國外便宜國內奇貴跟關稅沒多大關係,而跟國內市場沒有高度市場化有關。手頭舉三個例子說明:一是菜農的遭遇,菜在地頭很廉價,可到餐桌上要翻許多倍,菜農並沒有賺到錢;二是街頭菸酒店也好,商場裡的品牌「中國製造」也罷,雖然乍一看生意冷清,但都是一天賣出一瓶酒或者一件衣服,就有可能顧住房租等費用,再賣,就是純賺,暴利第一;三是最近的「吳英案」,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認為吳英案說明中國距離市場經濟還有至少200年,因為中國經濟是建立在特權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權利的基礎上。不能不面對,咱們所處的市場經濟需要打問號的地方太多太多,這也是「中國製造」在國內不能不貴的關鍵之所在。
當天《中國青年報》有則「當上海的生活成本高過紐約」的評論,作者呼籲在工資福利收入與房價、讀書、看病等生活成本「倒掛」的背景下,政府要「還富於民」,把更多的財政收入投入到民生領域,讓百姓的生活負擔得以顯著減輕,實現「國富民強」。其實,這還遠遠不夠,更應該透過「中國製造」在國內不降反貴為老百姓「增負」這種現象,審視「WTO」多年以後,為何距離「市場經濟」還有200年呢?這才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来源:和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