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传话方式 竟跟我们想像的不一样(图)

介绍--古代礼仪中的传话方式

作者:茹之 发表:2022-03-13 06:0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古人的“介绍”是礼仪中的一种传话方式,而非今人认知中的居间接洽,牵合他人以互相认识。
古人的“介绍”是礼仪中的一种传话方式,而非今人认知中的居间接洽,牵合他人以互相认识。(图片来源:看中国手绘/志清)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介绍”一词使用的相当频繁,一般指沟通双方的第三者的言语或行为。但在中国古代,“介绍”是礼仪中的一种传话方式。

古代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在朝见天子,或是诸侯相互拜见之初,彼此之间是必须要有着一定的距离的,亦即为:主、宾不能够直接对话,而是通过站立在彼此之间的人来传话,客人一方传话的人称为“介”,主人一方的传话之人则称为“摈”。至于主、宾之间的距离,完全是依据双方的地位来定订。地位越尊贵的,距离自然是越远,中间的“介”也就更多了。

《礼记・聘义》有载:“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按照“介”的级别,分为上介、承介、末介。“承介”可以是一人、三人或五人。“摈”亦是如此,也分为上摈、承摈、末摈,三人数比“介”要少。担任“介”和 “摈”的人的身分也不同,通常“上摈”和“上介”为卿,“承摈”和“承介”为大夫,“末摈”和“末介”为士。

在双方见面时,介、摈出列。来访者将要对拜访者所说的话告诉“介”,依次通过上介、承介、末介传达给对方的上摈,上摈再经承摈、末摈传给主人。主人的会话依照相反的顺序传达给来访者。

或许在现代人来看,古人如此烦琐的礼节有些小题大做。但是古人却认为,“礼”为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礼记・聘义》记载:“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值得尊重的人,不敢直接与其对话,而是通过摈、介传命的方式来表达敬重的心意。这里的“绍”是继续、承接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介绍”一词正源自于此。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再恢复古人的诸多礼仪,但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对于道德日趋沦丧的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责任编辑:云猷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