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少年孔子的艰辛与他的高级游戏(图)

作者:刘宴斌 发表:2012-09-06 15: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揭秘:孔子少年时期的艰辛生活

他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我国私学的最早创办者、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死后被历代统治者(秦除外)所尊崇,尊奉为王爵,他就是一代圣人——孔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千古的圣人,其少年时期却也有过一段极为艰辛的生活。

在讲孔子少年时期生活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孔子的家世:孔子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武王灭商之后,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分封到原来商朝的中心区域,后来发生了五庚之乱,周公把武庚杀死,把同为商王后裔的微子开分封在该地区来治理殷民,这就是周朝时期的宋国。就这样,孔子的先人一直在做宋国的国君,直到宋厉公时期,其先人‘弗父何’舍弃君位,禅让给了宋厉公,才从公室之中分离出来。但就这样,其先辈们依然在宋国位及高官,数次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这种状况直到孔子的第六世祖孔父嘉那儿才发生了变故,乱臣华督发动叛乱,杀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几个亲信携带着他的唯一子嗣木金父逃难到鲁国。这也就是孔子家族为何由宋国来到鲁国的原因。

来到鲁国之后,在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他们在鲁国扎下了根。到孔子老爸这会儿的时候,混得还相当不错。孔子老爸叔梁纥,曾经担任陬邑大夫有很长一段时间。虽说这座城市不是很大,但毕竟也混了个大夫来当当。

后来,由于在攻打宋国的战役中立有大功,叔梁纥的名声还曾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但是,爵位也罢、名声也罢,都不能弥补叔梁纥内心深处那块阴影——年近六旬的老汉,至今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一个自己的继承人。

为了得到一个健康的儿子,叔梁纥尽了自己的一切努力。他先是娶施氏之女为妻,经过十年的努力,施氏为他生下了九个女儿;眼看施氏没有生儿子的本事,他又娶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先给了他一个惊喜——生了个儿子,后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儿子腿脚不灵便,天生残疾。

一个立有军功的大夫,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疾人,尤其是腿脚不好的残疾人。

于是,叔梁纥再次向别人家求婚。这次找到了不远处的颜氏家族,家中的小女儿颜征在,由于很是佩服英雄人物,所以就嫁给了叔梁纥。这一年,叔梁纥六十六岁。

或许是上天眷顾了一下叔梁纥,在二人祈祷于尼丘山不久后,颜征在就怀孕了。她腹中孕育的正是那后世鼎鼎大名的孔子(当然,这一点她是不知道的)。

很不幸的是,在孔子出生三年之后,叔梁纥就生病去世了。此时,他最不舍的就是自己的的小儿子——孔子。在他心中,肯定有这样一个计划:我要把自己所懂的一切都交给自己的这个儿子,包括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格斗技巧。但这一切都已经变成了一个梦想,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带着无限的遗憾,叔梁纥离开了。留在世间的,是他那九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一人残疾)和三个寡妇。

既然丈夫都已经离开了,那我们也就分开吧。为了更好地照顾孔子,他的母亲颜征在离开了先前的那个大家庭,离开了陬邑,带着孔子一块搬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在这里,孔母一边给人家做些简单的家务(缝洗衣服),一边照顾年幼的孔子。由于自己在母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如数教授给了孔子。当然,这里面绝大多数都和礼节有关系。

孔子五六岁之后,由于自己是单亲家庭,所以玩伴并不是太多(其中原因你懂得)。于是,小小的孔子此时就自己玩,别人都在简单的玩群体游戏,而他自己却在做一些高级的游戏——演习祭祀(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祭祀,这是一个很隆重也很繁琐的礼节过程。年幼的孔子竟然玩起了这种高级别的游戏,这在一般人的眼里可是大为震惊的——小小的孩童,居然会搞这些东西,真是太不简单啦!

由此看来,孔子的智商要比一般的孩童要高,理解能力要比他们要强。

之后,懂事的孔子在游玩、学习之际,也常常去帮自己的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当看到母亲回家之时的疲惫身影,孔子总会很是懂事地帮母亲去做按摩,给母亲倒水喝······

慢慢的,孔子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他开始背着母亲去外面做事,争取替母亲分些负担。但是,这是这么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在孔子眼里,只要能挣钱、只要自己能够干得动的,他从来都不挑。脏和苦,这不是我这个家庭出身的孩子所害怕的。

于是,年幼的孔子干起了其他孩子所不想干的脏活、苦活、累活。每当其他孩子吃完饭外出玩耍嬉笑的时候,孔子正在别处干活。当然,为了怕母亲担心,他总会比母亲早些回家。所以,孔子在后来给自己的弟子讲自己年少时期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就这样,孔子和母亲在曲阜生活了十四年。年幼的孔子从母亲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一般的礼节、如何做人、为何要节俭等等。当然,自己从多年的“打工”生涯之中,也学到了很多:如何为人处世、对人要仁爱等等。

但是,就在孔子正感受着伟大的母爱的时候,病魔悄悄地找到了他的母亲。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颜氏不幸离世,留下了年少的孔子孤独一个人在这世界上。

母亲死后,孔子又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埋葬母亲。

有人说了,到他父亲以前埋得地方把两人合葬不就完了吗?是啊,孔子也知道,这些简单的事情对于孔子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是,孔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父亲当时埋葬的地方。孔子之前也曾问过自己的母亲,可见他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丈夫下葬的地方。

有些人又说啦,这不可能,身为妻子的颜征在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埋葬地。但现实告诉我们,她确实是不知道:因为当时有一种风俗,年轻的妻子是不能参加丈夫的出殡仪式的。于是,这就导致了孔子一直到母亲去世期间都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埋葬之所。

年轻的孔子,依照他所知道的礼仪,在家中给母亲置办了一个灵堂。三天之后,他把母亲安放在她用自己所有积蓄买来的一口棺材里。

随即,那个棘手的问题让孔子煞是头痛苦恼:询问当地人,没人知道,因为你是在父亲死后搬来的;想去询问陬邑人,可是自己当时搬出来的时候才三岁,不可能记得小时的生活所在地,到处打听又不太现实。

于是,无奈的孔子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了五付之衢,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所有人身上:希望有知情的人来帮助一下自己。还好,没多长时间,陬人挽父的母亲听说了孔子的感人事迹,亲自赶来告诉孔子他父亲当初的埋葬之地。原来,当时她的儿子挽父,曾经参加了孔子之父叔梁纥的葬礼,知道他的埋葬之所。于是,孔子才得以把父母合葬在一起。

这里需要特意说明的是,整个这个过程,都是孔子一个人在操办,帮忙的人其实并不多。

埋葬完母亲,孔子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孝。就是在守孝刚刚开始不久,孔子又受到了他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的侮辱,但他对此事却没有任何说法。

就在孔子母亲去世不久,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武子,在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特殊人才招待会。这次宴会,将要邀请的是鲁国的“士”。咱们先来看看当时各国的统治阶层:诸侯——卿——大夫——士。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士”,就在这个国家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虽说它在统治阶层的最下面,但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待遇:不用交税、不用服杂役等等。而且“士”还是统治阶层的后备人员、储备干部,一旦国家需要招募一批新的管理人员,那么他们将是被优先考虑的。

咱们再来回看一下孔子的家世:祖先商汤那是天子,后来灭亡又在周朝分封为宋国,西周前期都是诸侯,后来才分离出来,知道华督之乱之时也都是卿大夫,位居统治高层。就是那孔子的老爸来说吧,那也是陬邑大夫,虽说城市不是很大,但那也是个大夫。按照当时子承父业来说,孔子长大后也应该士大夫,最起码的也应该是个“士”。

但是,就连这个“士”的身份,居然也有人提出了怀疑,给与了否认。当孔子听说季武子要招待国内的“士”的时候,很是高兴,自己还从来没有参加过如此重要的场合。一旦自己参与其中,那就意味着人们承认了我孔丘的地位,而且还有可能结交很多名流,更甚者还有可能因此而被封官。

于是,孔子穿着丧服,披麻戴孝的就来到了季武子家门前。没想到,他再次遇到了一只“拦路虎”——阳虎。阳虎此时是季武子的家臣,说白了也就是管家。他看到孔子穿着一身白就往门里走,他及时的拦住了孔子。然后就对孔子进行了询问,最后的出了结论:这是“陬人之子”。“陬人之子”,这是当时很多人对孔子的称呼。因为孔子之父叔梁纥曾任陬邑大夫,时人都称其为“陬人”。又因为孔子此时在外还没有名气,所以人们都像现在人称人家的小孩为“某某人之子”那样,称孔子为“陬人之子”。

这一称呼让孔子很是愤慨:他还在拿自己当小孩来看待,根本就没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于是,不管孔子怎么说,阳虎就是不放孔子进去。于是,孔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了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辱。

然而,无权无势的孔子只能把这股恶火咽在肚子里。回去之后,除了为了生存做些小工之外,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之上。而此时,孔子已经苦学了将近三年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后,孔子抓住一切可以的利用的时间用来学习。孔子的所学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没错,这也是当时一项不错的谋生手段)、书法、数学、诗歌、尚书、周易、历史等等。

很快,孔子博学以及知礼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曲阜地区。不久之后,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高级贵族学生——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

参考文献:《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孔子家语》

来源:个人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