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穢濁兮存正靈。
和液暢兮神氣寧,
情志泊兮心亭亭。
嗜欲息兮無由生,
踔宇宙而遺俗兮,
眇翩翩而獨征。
─(漢)蔡邕 《歌》
琴是樂器裡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據《呂氏春秋》的《古樂篇》記載,傳說在上古時期,黃帝的樂官伶倫在大夏國西邊的崑崙山下聽到鳳凰鳴叫(見李賀《李憑箜篌引》「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異常美妙動聽,於是根據鳳凰的鳴叫聲創造了音律。
後來神農削桐為琴,結絲為弦,製作了五弦琴。(《世本.下篇》) 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宮、商、角、征、羽」。琴體由桐木製成,傳說中鳳凰非梧桐不棲,桐木也就被看成有靈性的木頭。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也能供人們娛樂。
春秋時期,孔子以琴作為道德教育的工具,孔子弟子三千,通「六藝」會彈琴的就有72人。
琴經常被稱作「焦尾琴」,出於漢代的一個典故。《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有一次蔡邕見人燒木頭,他聽到木頭在火中被燒的聲音,知道那是塊做琴的良木,就趕緊把木頭從火中搶救出來,果然用那木頭製成了一部好琴。因為這琴的尾部木頭已經燒焦,人稱「焦尾琴」。
歷史上關於琴的故事和詩詞極多。
明朝劉伯溫《郁離子》中講了這麼個故事:有個人叫僑的樂工,他用優良桐木做了一部好琴獻給官府的樂師。樂師們掃了一眼,居然說「弗古」,把他打發走了。僑請人在琴上刻了古色古香的花紋和篆字,在地下埋了一年。第二年裝在匣子裡再獻上去,樂師們一看這「古」琴,都讚不絕口。僑又好氣又好笑,覺得尸位素餐的傢伙們太多了,世道不對,就逃進深山隱居起來了。
古人從琴聲能聽出撫琴人當時的情緒和心態。《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空城計」故事中,諸葛亮在大兵臨城下,在城上心平氣和地彈琴,當時司馬懿仔細聽琴聲一絲不亂,心懷疑慮趕緊撤退了。
琴發音渾厚深沉,餘音悠遠,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琴的演奏技巧有滑音,揉弦和泛音奏法等,表現力十分豐富。古時候常作為文人吟唱的伴奏樂器。 撫琴也是古代文人們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方式。
如唐朝王維《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柳宗元在《初秋夜坐贈吳武陵》讚嘆桐琴清越高潔的音色:
稍稍雨侵竹,翻翻鵲驚叢。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風。
積霧杳難極,滄波浩無窮。相思豈雲遠,即席莫與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清商激西顥,泛灧凌長空。
自得本無作,天成諒非功。希聲閟大樸,聾俗何由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