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许成钢(本人提供)
【看中国2024年10月22日讯】(看中国记者尹华报导)近年来,中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通货紧缩、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崩盘、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许成钢教授认为,中国政府却将大量资源投向了股市,试图通过推高股市来缓解经济危机,这不仅没有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他围绕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和政策应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从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到科技创新的挑战,全面剖析了当前中国经济体系中的深层矛盾,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危机的根源:通货紧缩与产能过剩
许成钢教授近日在《美国之音-许成钢谈经论政》节目中指出,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显著的是通货紧缩与产能过剩。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的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下降,反映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无法通过市场消化其产品,导致停工停产,失业率上升。这种情况已持续一年多,给经济基本面带来了极大压力。
通货紧缩不仅仅是物价下降的表象,更反映了经济体系中严重的需求不足。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内需一直未能有效拉动经济。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和中国国内消费能力的不足,需求端的萎靡使得通货紧缩问题愈加突出。这种局面下,企业普遍面临销售困难,库存积压,现金流短缺,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和失业问题加剧。
在此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危机的又一焦点。房地产企业普遍资不抵债,许多公司濒临破产,而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也因房地产相关贷款问题而陷入财务困境。许成钢提到,房地产、地方银行和地方财政三大领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金融和财政危机的核心症结。
政策失误:错误的应对策略与金融市场操控
面对严峻的经济危机,许成钢指出,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存在明显失误。虽然放松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常见手段,但中国政府却将大量资源投向了股市,试图通过推高股市来缓解经济危机。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
在2015年,中国政府曾人为推高股市,结果导致了大规模股灾。如今,类似的操作再次上演。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措施,试图短期内推高股市,以此来维持经济表面的繁荣。然而,许教授明确指出,这种人为操纵股市的行为与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是金融和财政不稳定,而推高股市只会加剧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最终导致更大的崩盘风险。
许教授提到,政府错误地将“保增长”与“金融稳定”混为一谈,认为通过股市上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政策失误的背后,暴露出政府对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经济基本面的误判。在一个经济基本面疲弱的情况下,试图通过人为手段推高股市,不仅不会带来真正的增长,反而会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制度性障碍与内需不足
许成钢进一步分析指出,内需不足是导致中国经济长期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这种内需不足并非仅仅是消费信心问题,而是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中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过低,这导致了居民消费能力长期不足,无法形成足够的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导致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国的经济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中国的土地、银行等关键资源基本由国家控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私营企业和居民的经济活力被抑制。尤其是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长期处于较低状态,难以有效参与到消费市场中。这种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失衡是导致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赖于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推动,而国有制的广泛存在则阻碍了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他提到,90年代末中国曾面临类似的经济困境,但当时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和民营经济的崛起,成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如今的中国经济却面临着国有企业垄断、私营企业发展受限的局面,难以再现当年的经济奇迹。
科技创新的挑战与风投的缺失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许成钢还分析了中国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努力。中国政府认为,推动科技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在面对美国等国家的科技封锁时。然而,他指出,中国当前的科技创新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尤其是私营风险投资的大量撤离,导致许多创新型企业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他强调,科技创新的成功依赖于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和法制环境。在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风险投资的推动,而风险投资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股市和完善的法制体系。然而,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缺乏这种支持,尤其是私有财产保护不力,司法独立性缺失,导致大量私营资本外逃。这使得中国的科技创新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巨大困难,进而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
许教授认为,要解决科技创新中的融资问题,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稳定、公正的法制环境,确保私有财产的安全,吸引风险资本回流。然而,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制度性改革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将持续存在。
未来展望
通过对中国当前经济危机的深入分析,许成钢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几点建议。他认为,虽然短期内通过增加流动性和财政刺激可以缓解金融和财政危机,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真正恢复经济活力,必须进行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改革,特别是减少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提升私营企业和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增加内需。
此外,许教授还警告,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会为未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隐患。虽然目前通过增发货币和举债可以暂时缓解经济压力,但这种短期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基本面的深层次问题,反而可能导致长期的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必须警惕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短期刺激,避免经济陷入更深的危机。
许成钢的分析揭示中国的经济困境不仅是短期的市场波动,更是长期的制度性问题。他认为,要真正化解当前的危机,必须进行制度性的经济改革,提升内需,激发市场活力。然而,当前的政治环境和政策导向使得这种改革的可能性很低,因此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