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出现重大变化 印钞方式不同(图)

发表:2024-06-22 20:2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出现重大变化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出现重大变化。(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6月2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可能会恢复在二级市场交易国债。预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出现重大变化--“印钞”方式不同,而中国财政部正在分批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这都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更新货币政策工具箱

“2024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发表主题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当下的货币政策立场,并给出了对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路径。

潘功胜表示,央行正在研究更新货币政策工具箱,可能做出一些调整,可能会恢复在二级市场交易国债。

过去十年,中国央行主要依靠各种贷款机制和下调银行准备金率来放松货币政策。但分析人士说,中国央行现有政策工具选项愈发受到限制,因此央行有必要进行国债交易,这在较发达经济体中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除了国债交易,潘功胜还暗示将简化中国目前的政策利率,考虑明确由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潘功胜说,他还考虑收窄中国用于调节市场利率波动的利率走廊的宽度。

这一政策转变可能代表着中国央行流动性管理方式的改变,即利用其它方式向金融系统释放或回收资金,转变了“印钞”的方式。

据《华尔街日报》6月21日报道,澳新银行(ANZ)中国策略师邢兆鹏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认为,这清楚地表明,未来几年中国将对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进行改革。”他表示,尽管如此,这种改革对市场的影响很可能是渐进的,因为这些改革无法一蹴而就。

目前仍不清楚中国央行是否会引入新的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潘功胜表示,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

经济学家称,这表明备受关注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今后可能会被淡化甚至逐步退出。

野村(Nomura)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称,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在注入流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可能也会减小,被中国央行在中期公开市场操作中增加购买国债部分取代。

中国央行主管的媒体《金融时报》援引一位未具名专家的话称,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主要聚焦于管好短端利率,中长期利率通常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效果更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本身并不必然需要挂钩或参考MLF利率。

潘功胜还表示,中国可能需要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以更好地引导市场。

中国目前的利率走廊宽度较大,为245个基点。澳新银行的邢兆鹏表示,新的利率走廊宽度可能会缩窄到100个基点。

潘功胜还表示,中国央行将淡化对其它目标的关注,如社会融资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增长,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经济学家们称,近年来,随着发放给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减少,中国经济增长与信贷扩张之间的联系已经有所减弱。

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称,潘功胜的讲话表明,疲软的货币和信贷数据不一定会像以前那样引发中国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市场关注中国央行何时交易国债

中国央行何时入场交易国债?俨然成为金融市场的一大热议话题。

目前3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2.5%左右,基本处于中国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2.5%-3%之间),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徘徊在2.3%附近,不排除中国央行可能很快入场卖出10年期国债。

交易员认为,中国央行何时入场卖出国债,可能取决于央行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目标需求。在央行主管媒体连续三次提示长期国债投资风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对此日益重视。

一位大型资管机构债券配置部主管直言,长期国债收益率跌至2.5%下方,表明这类资产未必是完全安全的。若大量资金突然离开债券市场,就可能造成长期国债价格剧烈波动下跌,加剧了投资机构的投资亏损风险。

此前,中国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向媒体表示,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加大杠杆容易加剧市场波动,需要承担价格大幅下行出现的损失。如果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收益率过低的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遇到负债端成本显著上升,则会面临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

一位大型资管机构债券配置部主管透露,面对潜在的长期国债投资风险加大,目前他们正加大国债期货的套期保值操作力度,尽可能降低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持仓的风险敞口。此外,他们也开始择机逢高抛售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获利了结。“目前我们面临的债券资产配置最大挑战是,尽管我们深知长期国债价格偏高,但在债券市场资产荒状况延续的情况下,从长期国债套现流出的资金仍然找不到其他优质债券资产配置。”

中国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引发担忧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超过3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引起了媒体和舆论的极大关注。根据官方的定义,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了居民和企业、机关的现金,活期和定期等形式存款的总额。

据自由亚洲电台6月6日报道,曾任中国某商业银行支行行长的张杰分析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不正常的,“因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有超发货币的问题,也不认为自己以前货币发行的速度不正常,因为他们说中国没有通货膨胀,或至少说是通货膨胀不严重,现在却说是回归正常,这其实就是在说他们自己心里明白中国的货币政策不正常。”

独立时评人士蔡慎坤强调,货币增发后很多资金实际上没有回到实体经济当中,存在很严重的资金空转的问题,现象之一就是银行存款额很高,“你去看居民的存款,还有企业的存款,都是很高的,企业的存款又主要是集中在国企、央企,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这部分人的手上。”

蔡慎坤指出,增发的货币很大一部分没有被用于生产,而是大量沉积在政府的债务,“就是企业发债、地方发债的方式,回到政府的资金库,很多情况下,政府就把这些资金用于还账,还银行的利息,还以前到期的债务。”他补充说,还有目前陷于困境的房地产,也沉积了大量资金;所以,实际上现在搞实业,还是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高速增长的M2供应量也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近几个月,不少地方出现了水电燃气涨价,似乎正在传达通胀的信号。而最近又爆出“穷人三件套”榨菜、泡面、饮料价格飙升。

实际上,早在2010年,官媒《中国经济周刊》就报道,前中国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直言,30年来中国就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后多年中,吴晓灵在不同场合也一直对货币超发给国民经济带来的问题发出警告。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