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图片来源:看中国制作)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但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见有些恶人逍遥法外,赚着黑心钱,住豪宅,开豪车,他们什么时候遭恶报呢?而好人却不得好呢?
其实这尘世间的善报会在当事人需要的时候才降临,而恶报则是在当事人虚弱的时候才出现。简而言之,一个人的善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而恶报不会以卵击石则是雪上加霜,落井下石。恶报在当事人年轻力壮,特别强大时不会降临的,恶报在当事人年老体衰,特别脆弱时就来了。
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些报应不会立马出现,而会在当事人60岁后才悄然降临。谈到报应就不得不说因果。所谓的因果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有逻辑关系的前因后果。不管是福报还是恶报,越是临近晚年,报应出现的概率越大。无论是牛人,逆天的人,在报应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
善报让人苦尽甘来,恶报让人承受该要承受的折磨。有的人早年做了很多恶事,到了晚年,各种不幸和报应都会出现。要么家庭衰败,要么子孙早夭,要么被人欺侮。还是那句话,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人之气数昌盛,因果报应不会迅速出现,因为你的气数帮你化解了一些不幸;人之气数衰退,因果报应会不期而至,屋漏偏遇连夜雨,因为你的气数已无法帮你化解不幸了。所以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世界多怀敬畏之心,多做有德之事才能减少因果的纠结,尽量减缓报应的袭来。善报就是来拯救以前做善事的君子,恶报就是惩罚以前做了坏事的恶人。这就是所谓的一报还一包,这和春耕秋收是一样的道理。你春天播下了种子,无论遇到什么,多多少少是有收获的。
很多人有个天真的想法,我做了啥,没人知道,就可以肆意妄为了。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有些事,天知道,地知道,还有我们自己知道。对于因果报应的理解,不能从个人好恶的角度去理解,而应该结合一件事,结合一个人的前因后果去分析。佛陀说因果不能渡,意思是所有人的因果只能自渡,别人爱莫能助。
一个人的福报是靠行善积德修来的。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其实都能成就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随着自己修行发生改变的。有时你觉得自己的福报不够,那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你没能知足常乐或太强求,要知道知足常乐,不强求也是一种福报。其二是人生中的坎坷是老天在保护你,或为了让你匹配以后的财富。人生道路坎坷,该你经历的一样都不会少,只要你把坎坷看成一种磨练,看成一次升级灵魂的机会,于是福报就来了。
人都想自己富足健康快乐,于是为了福报做了很多善事,比如做义工、放生、供养等等,但是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善事还不见福报呢?有病的并不见轻,贫穷的依然贫穷,为什么感受不到福报?
大家肯定有过用水桶接水的经历,打开水龙头,水桶很快就满了,但是如果水桶底下有漏洞,那么水桶里的水早晚要漏光了,水桶是自己,水是福报,我们平日里是否注意过自己的心?感受不到福报的原因有两个,其中之一是惜福比修福更可贵。佛陀当年是锦衣玉食的王子,出家后没有衣服时就去捡衣服穿,佛陀说有衣服穿要珍惜,这就是惜福。
古大德时常开示弟子,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很多人在修福报的同时,恶事也没有停止,比如说人是非、嫉妒、撒谎、贪财、怨恨等等。当看到别人升官发财时,是为别人高兴还是愤愤不平?当帮助别人时,是否带着功利之心,是否在想自己做善事求福报?还有看到行为不端的人生病是否高兴?不管什么事,起心动念都会起作用,都会折损自己的福报。
《永远的五月》里的亡夫在外人眼里是个好同事,好儿子,好邻居,但是对待妻儿非常苛刻,恶语相对;《田园交响曲》里的乡村牧师收养了孤儿盲女,自己享受名声,让妻子承担照顾盲女的琐事,自己只负责启迪盲女教育,后来又和盲女坠入情网,让妻儿承受很大的痛苦。有人笑就有人哭,对某一个人是做了好事,但对另一人却造成了痛苦。
如此细细算来,一个人在做好事时,自己的福报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了多少,实在是可惜啊。就像那个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往里灌水,水却一直在流失。其实惜福比造福更可贵,在惜福的时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俭,可是在造福的时候一味地希望能多一点,再多一点,这颗贪求的心也许已经使自己更加堕落。
感受不到福报的第二个原因是思想没有转变,当你布施行善时,你是想着结果呢还是纯粹地想着为别人好?还是像《田园交响曲》里的乡村牧师享受着好名声呢?当你想着结果时是真正利他吗?还是说只不过在做一笔利益交易?也许是一笔滴水之恩涌泉回报的高利贷买卖呢?
行善不在于行善的多少,而在于升起善念时的真诚之心,也就是因地发心。万法唯心造,心念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如果你抱着利益交换的态度去做善事,这和拿一万块钱去买股票投资在某种意义上时一样的,也许买股票投资更加见效。没有一颗真诚的心,捐再多的钱也没用。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一位穷人家的姑娘,拿着两个铜板去敬佛陀,佛陀为她祝福,十年后那位穷姑娘成了皇妃,命令下人捐千万资产,佛陀却不再见她,佛陀的弟子非常不解,问师尊原因,佛陀回答,上次捐的钱少之又少,但当时布施的心却是诚恳万分,这次虽然捐了很多钱,但这颗心却不如常人。
有人说我一直在供养,为什么没有福报?因为你一直在执着啊。所以我们虽然在布施供养,但是我们执念太深,太执着福报了。你的福报被你自己的思想所局限而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我们的心量太小了。所以把心打开,一分钱的功德都普遍十方,何况你布施了那么多。
世间的许多人总是喜欢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想占便宜,实际上是自己吃亏,因为他用的全是知见立知,全是自己的意思。所以说大智若愚,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积累,一定是大幅度的上升,而且这个福来的时候,你会享受得很快乐,因为你的心是善的,若能反观自己的心,布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悦给别人,你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财富。
所以不要点点滴滴折损自己的福分,作为一个学生,当看到别人考得比自己好,会不会妒忌?做同样的生意,看到别人的顾客比自己多,会不会酸?或离婚的人,看到别人也离婚了,心想也有人和我一样,稍有安慰,又或者时常说酸寒刻薄的话刺激别人,贬低别人显示自己,揭人之短,谈人过失,这些都是我们不够仁厚的心,也都是在折我们的福分。所以一定要看自己的心,当看到别人有所得,不高兴;看到别人有所失反而很安慰,或者看到自己不喜爱的人遭受痛苦,感到很快乐,这些都有失仁爱之道,都是在折损自己的福报。
反之,若要从这些平常的细微之处来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为一切众生,那么你的心是为一切众生,你在与一切众生结善缘,看到别人好,我们高兴,看到别人不好,我们替他们难过,并且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度难关,哪怕与自己有过节也义无反顾去帮助,这就是一颗仁厚之心,有此心就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福报。量大福大,若能时时长养我们的善心,念念成就他人的善行,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有能力就尽心尽力,这本身就给我们积累了大福。
在行善时,时时体谅他人,纵然是恶人也希望他能回头改过,而非嗔恨指责辱骂,时时守护自己的善心,守护自己的清静心,守护自己的仁爱之心,先做自己的护法,保持自己不作恶,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进而再去安护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舒服与自在,遇到与自己心智、愿力不一样的,不强求苟同,相互尊重,如此你会越来越感受到修福得福。
感谢您读到最后,其实诸位共聚于此,探讨妙法,善言善语,何尝不也是一种修福呢?愿你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善业的修行,享受行善带来的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