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城英才学校宿舍楼火灾之后(图片来源:网络)
【看中国2024年1月28日讯】13个孩子死于火灾的悲剧,能让社会有所反思、触动,带来一点什么改变吗?
这个问题,连日来想必萦绕在无数人心头。不过,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久了,我们就得记取一点:有时候,改变确实会有,却未必是你期盼的那种改变。
日前,濮阳县教育局下达了一项新通告,要求本县所有寄宿制学校必须在夜间指派专人不间断值守,彻夜不眠,每隔10分钟全面巡查宿舍,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监督执行状况,每天调取监控佐证。
1月24日,当地一位长期在寄宿制学校工作的教师在网上发布之后,这一通告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濮阳县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虽然含糊其辞,但强调“安全无小事”,为确保安全,这样的严格管控措施并不过分。
之所以爆出此事,争议的焦点是这么做有无必要——有的人理解支持,“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另一些人则表示不满和担忧,觉得这不仅给教职工带来极大的身心负担,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媒体上的结论则往往是“既要又要”的和事佬风格:学生安全很重要,但也不能牺牲教职工身心健康为代价。
这些争论,当然也有道理,但是等等,让我们想一想,这是重点吗?
显然,强化宿舍夜巡是对此前河南方城县英才学校火灾的回应:因为发生了那么惨重的事故,现在必须强化管控,确保万无一失。谁都同意孩子们的安全很重要,必须尽可能避免悲剧重演,问题是怎么做才最好?
这次火灾诚然严重,但有必要指出的一个事实是:这乃是极端个案。2018年底,河南省消防总队曾给出一份数据:河南全省全年共发生火灾8954起,直接财产损失1384万元,致亡13人,伤16人,其中有6起火灾致人死亡。也就是说,这次英才学校所造成的人身伤亡(13死1伤),几乎相当于之前全省一整年的数字。
说这是极端个案,并不是说这不重要,而是说这类事故属于“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就像空难、地震、恐怖袭击,常人或许多少年也难得遇上一次,但一旦发生就很吓人。
像这样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传统社会都很难应对好,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太多——举例来说,假设专家排查下来说,“汶川地震之后,四川未来20年内发生类似强震的概率约为10%”,请问你应当如何防范?这既无法确定具体在哪里,也不知何时发生,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发生。
在这方面,日本社会对地震的应对堪称典范:既不忽视,也不反应过度,日常就已有所应对,不仅楼房都严格按防震标准来建设,逃生设备齐全,且应对演练全民普及,一旦出事,人人都知道怎么做,将伤亡降到最低。
卡斯・桑斯坦在《最差的情形》一书中专门讨论了这类事件,他强调:“明智之人,甚或但凡心智健全之人,都不会将1%的损害发生之风险当作必定发生的。”但忽视它们也很危险,实际上,对之人们最常见的两种反应,就是彻底忽视(utter neglect)和过度反应(excessive overreaction),而官员们恰恰经常如此,“给予最差情形不当关注和根本不关注它们”。
这乍看截然相反,其实却是一体两面:往往正是因为平日忽视,一旦爆发出什么事,又倒向另一个极端,以至于反应过度。因此,
最简单的经验在于:不是去忽略最差情形,也不是去为防止它们自动倾注大量资源,相反,我们应当首先问一问,它们究竟有多坏,以及阻止它们究竟需要多少资源。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用以应对突发状况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存在概率不一、大小不等的风险,过度反应是不可持续的,因不完备信息博弈理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指出,这归根结底也是非理性的:
如果你严格遵从最大化最小原则,你甚至不能跨过一条街道(毕竟,你可能被一辆车撞倒);你永远也不能驶过一座桥(毕竟,它可能倒塌);你永远也不能结婚(毕竟,它可能以灾难为结局),等等。如果任何人真的依此行事,那么,他将很快就会被送到精神病医院。
现在问题来了,照这么说,在一次学校火灾之后,就下令寄宿制学校必须有人彻夜不眠、每10分钟巡逻,岂不正是这样的反例?又为什么要这么做?
确实,按照正常的逻辑,真要避免悲剧重演,最好的方式是在常规排查的基础上,定期做好预防性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并且应当全民普及,而不止是针对学校,谁说火灾就一定只会发生在学校里?
然而,你想想就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对消防部门的专业性、人力投入,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当然也会消耗本已吃紧的地方财政。事实上,现在职能部门只能有选择性地对某些新建成、新开业的地方进行重点检查,而对老旧小区和经验多年的地方排查较少。
即便对寄宿制学校来说,要真正消除消防隐患,也意味着不小的成本投入:改建拥挤不合理的宿舍;新辟逃生通道;拆除窗栅栏等等,当然,还需要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消防演练。
不仅如此,管理思维的转变还会带来新问题——想想看,这样保持开放之后,要是有孩子跳窗,或晚上趁宿舍没上锁,溜出去了呢?到时火灾倒是避免了,但丢了孩子,又很麻烦。
更重要的是,像这样常态化的普及、演练,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的绝对安全,就像日本防震措施再深入人心,也不能避免伤亡,“尽人事”之后也就“听天命”了,人们都能豁达地接受不可控的风险及其后果。
然而,国内的逻辑不是这样,出了那么严重的事故,下面就面临强大的压力,必须下死命令确保类似的事件不能再发生,此事它既要有所交代,手里资源又有限,还担心转变管理模式带来新问题,教育系统要协调消防部门联动也难,那怎么办?只能将旧有模式的管控推进到底。
博弈的结果,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情形:既不用进行痛苦的反思,也不必改弦更张,什么都不用动,只须将管控强化到极致。这样,既对上有所交代,显得自己相当重视,也尽力了,实际上又没真正做什么,而代价就让最不可推脱的那些人去承受吧,反正那就算要付点加班费,也是学校出,最低成本就能把事糊弄过去了。
至于这样能不能避免悲剧重演,他们可能也没认真想过,因为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免责——就算不幸再次有什么事,谁又能说什么?说不定他们还一脸无辜地看着你:“都做到这份上了,还能怎样?5分钟巡查一次?”
事实上,在这次事发之前的去年11月20日,南阳广播电视台官方号“我的南阳”就宣称,方城县教育系统积极为学生做好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入冬以来“已为中小学生上消防安全知识教育课1200多节,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火灾发生后,一位方城县教育系统的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上级有关部门经常要求学校加强安全管理,预防火灾事故,“几乎天天都说,没想到还是出了这种事”。
你看,要说起来,当地也一直尽心尽力了,领导们更是“天天都说”,那你说还能怪谁?不管怎样,这轻轻一句话,就意味着还出这种事,要么只能怪天意(“这周刚好不放假”,孩子们都在宿舍里),要么就怪底下没领会好,做到位。
老实说,最初看到那条“10分钟巡查一次”的通告,我第一反应都气笑了,心想这些人怎么能这么蠢,但现在想得深入一层,我已经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太蠢还是太聪明了。然而,如果这是聪明,那我们这社会的许多事,也正是被这些聪明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