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抓药”承传千年 竟是跟他有关(组图)

作者:初新整理  发表:2024-01-13 10:1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
“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图片来源:Gan Bozong/维基百科) 

相信,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要服用汤药治疗疾病或调理身子时,就得凭借药方前往中药店拿药,这即是民间所谓的“抓药”。“抓药”的起源距今已多达一千多年历史,且跟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有关。今天就来了解这么一段故事吧!

首先来说说“抓药”。众所周知,“抓药”是一个过程,多半是当事者前往医生那儿取得药方,接着再前往药店等着司药人员帮忙配药。这里说的司药人员又可称为“药工”,他们手中往往拿着戥子(一种很小的秤),并在身后拥有非常多小格抽屉的药柜中,去按方取药,最后就是秤重量与计算价格。常去中医铺的人,想必都看过店家身后设置了一个非常特别、古色古香的大柜子。这大柜子称为“百子柜”,是由一格一格的小抽屉所组成的,数量会多达上百种。有些店家会在抽屉外面贴上药材名称,说明抽屉中究竟是放置着哪一种药材,至于啥也不写的店家,则说明抓药人员拥有超强的记忆力,能记住抽屉中所装的药材。

由于过去的中草药都是从野外采集得来,加上古人不像今人这般讲究包装,同时缺乏先进的测量仪器,因此在买卖时,往往都是徒手抓一把药,再放到秤上测量重量。据说厉害的老药工能凭借多年经验,在小格抽屉中东抓一撮、西抓一把,就能得到分毫不差的药量。至于最后一个步骤呢?当然就是使用纸张将药材包好,而这一短暂过程,即是俗称的抓药。

古代既不讲究包装,也没有先进的仪器,徒手抓一把药放在秤子上,然后用纸包好,即为俗称的抓药,
古人不讲究包装,也缺乏先进测量仪器,因此都徒手抓一把药,再放到秤子上,最后使用纸张将药包好,即是俗称的抓药。(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那么,为什么说“抓药”跟药王有关系呢?

民间传闻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不管他走到哪里,只要看见好药材,就会不避艰辛、千方百计的去采摘到手。无论是翻山越岭或攀岩登崖或穿河过溪,孙思邈都不曾退缩过。由于他采了非常多、性味功用各有异同的药材,所以得分开存放。为了分类妥当,不混杂在一起,也为了拿取方便,孙思邈特地缝制了一个能围在身上,且拥有许多小口袋的围布。拥有如现代围身裙的孙思邈,只要每采集到一种药材,就会立刻装入小口袋中,而要使用药材时,只消伸手进小口袋拿取即可。 

有一天,孙思邈来到了一个村庄,忽然听见一阵狗吠,接着就看见一位躺在地上、不断痛苦呻吟的妇女。原来这位妇女的脚被狗给咬伤,血正流个不停。孙思邈急忙上前止血,并从围身口袋里取药,给伤者患部敷上。才没一会儿,妇女腿上的血就止住了,也不像之前那么疼了。这时,这名妇女的丈夫刚好赶到,对于孙思邈的义举十分感恩。 

因为百姓见到孙思邈都这样一边采药一边行医,而他每次看完病,都伸手从围身口袋中抓出一小撮的药来。于是,时日一久,但凡有人患病,就会说起孙思邈,并希望他能来“抓药”。 

后来,民众开药店时,也开始仿照药王的作法,在大柜子的各个小格子中放置不同药材,甚至会在一个小抽屉中再分隔出其他格子,好贮藏其他种药材。这种作法不只能防止大量的药材出现混杂状况,同时在分类、取药上还变得比以往更加方便。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见中药店的大药柜,以及能听见民众称去中药店买药为“抓药”。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