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上海万圣节(图片来源: 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
【看中国2023年11月5日讯】大白、A股和乙方,那些装扮背后是很明确的社会创伤。它们被以一种娱乐和有创意的方式展现出来,人们需要快乐。
可以说,“上海万圣节”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甚至也和“西方”毫无关系,它是真真正正属于上海的。
尽管还有官方媒体用“平视才是文化自信”这样的捞论调来解释,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在指责“洋节”。
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两天的的游行和cosplay完全是新行为,只是冠了一个“万圣节”的名头而已。
有些cosplay意味深长。有人装扮成鲁迅的模样,举一个“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牌子;还有下图这一幕,他们到底要表达什么?
你可以说这是“批判现实主义”,也可以理解成来自历史深处的嘲讽,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娱乐”。围观者赞叹、喝彩之余,也可能会几秒钟的思索,这种思考也会转瞬即逝。
如果说这样的cosplay有攻击性,这种攻击性也是指向自身而不是外部世界。警察看到后,也只能“维持秩序”,不会有更多措施。
但是我仍然认为,狂欢和娱乐之中,仍然有一些严肃的东西:这个城市和它的年轻人,需要甩掉包袱,实现某种救赎——万圣节就是一次“自我疗愈”。
去年给上海留下的创伤,可能比想象中要深刻得多。解放日报的一个公号发文章呼吁宽容对待万圣节游行,“上海以治理能力著称,相信上海。”经历了去年的疫情,这样的话看上去无比苍白。
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真的从惊骇中走出来了吗?
前段时间在成都见到一位来自上海的朋友。她在疫情后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选择租房居住。这是一种可以“随时离开”的状态,也是一种“临界状态”。
后来她发现买家把房子挂出来招租,她又租了回来。这个故事很有隐喻性:看上去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但是却又有着根本性的变化。
那些在街头狂欢的年轻人,或许也有这样的想法。cosplay是一次短暂逃离的机会,等到天亮,还是要去上班。
这样的“逃离”,其实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处境,看看伤口有没有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