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再次否认经济通货紧缩。(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7月15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始终高速增长,但官方声称不搞“大水漫灌”。而面对经济通缩的危机,7月14日,中国央行再次否认通货紧缩。
7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称,“我国M2、经济保持增长,并未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出现通缩。预计7月份CPI仍会走弱,8月份有望回升,预计全年走出U型趋势,年底向1%靠拢。”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连续2个月徘徊通缩的分界点“零”上方后,6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终于跌至零,创2021年2月以来新低,触及通缩分界点。此前4、5月份分别增长0.1%和0.2%,明显低于一季度增速,引发了中国即将陷入通缩困境的预期。
并且,刘国强还称,下阶段“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中国央行7月11日发布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这是一份全面超预期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6月M2货币供应同比11.3%,预期11.2%;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05万亿元,预期2.31万亿元。
时评人士唐新元撰文《中共极力否认经济通缩是在掩盖什么?》指出,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分析,各界众说纷纭。在全球通胀(通货膨胀)高企的情况下,中国通胀数据处于低位甚至还在下降,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通缩(通货紧缩)。但是,中共官方和官媒接连否认。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货币价值增值,物价普遍下降的经济现象。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货币的价值升高,促使人们减少支出和投资,导致经济活动放缓;二是债务负担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还款负担加重;三是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减少,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四是通货紧缩带来的价格下降会对经济中的不同行业和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通货紧缩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文章指出,中国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共控制下的变异经济体系,因此很难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通缩和通胀特征来判断目前中国经济的状态。以上通货紧缩四个特征,中国已经出现了三个,通缩在货币方面也可体现在人们倾向于持有货币,而非投资或消费,人们需求不足、收入降低影响消费意愿。所以,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非典型通缩”。实际上,中共极力否认经济通缩是在掩盖经济衰退这个事实。
实际上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中国央行在今年3月进行年内首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约人民币6000亿元后,下次降准是何时?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近期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月刊《经济研究》发表《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有效性与经济金融稳定》一文,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
然而,中国央行在今年5月,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却把“不搞大水漫灌”删除。
“现在应该是注入在财政上,而不是在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再怎么放水都没用,它不只是流动性陷阱,而是流动性黑洞。投再多的水也没有用,财政政策在放水,有个窟窿怎么填得满?”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
“时间不等人,经济复苏存在黄金窗口期,一旦错过可能要付出更大的政策成本。”中国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近日发表的文章指出,因为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的,破产的企业无法起死回生,失业时间太久的人无法立即回到职场。因此将经济保持在合理增速非常必要。“为复苏创造宽松、自由、畅快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激发社会大众的内生创造力和消费力。”赵建认为,认为的政策很可能都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