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大量释放的流动性并未助经济,甚至出现流动性黑洞。(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3年7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7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在内的经济数据,通缩征兆已经很明显。而中国央行大量释放的流动性并未助经济,甚至出现流动性黑洞。
今年年初,中国经济出现短暂的复苏之后很快呈现出疲态,官方公布的许多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出现了四十年来罕见的全面疲软的状态。实际上,中国今年上半年失业率持续上涨、海外订单不断减少、企业大批倒闭、房地产等主要行业持续低迷,社会消费疲软,通缩迹象越来越多。曾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所谓三大引擎--投资、出口和消费全部熄火。
7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在内的经济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即同比增长为0%)。其中,城市持平,农村下降0.1%;食品价格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下降0.6%;消费品价格下降0.5%,服务价格上涨0.7%。1--6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7%。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价格上涨0.1%。
6月份,PPI环比、同比均继续下降。
PPI同比下降5.4%,连降九个月,且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已经连续第六个月扩大;降幅也高于预期,更创2015年12月份以后的新低。需求疲软给放缓的制造业带来压力,并给脆弱的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6月份PPI环比下降0.8%,连降三个月;此前5月份环比下降0.9%、4月份环比下降0.5%;3月份环比连续第二个月持平。
彭博社报道认为,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降温。
据报道,中国生产商已经不得不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国内外需求疲软的问题。如果在预期价格将下跌的心理下,消费者和企业继续抑制支出或投资,可能会导致价格出现螺旋式下降。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北京当局采取行动支持经济复苏,但迄今为止大多数措施的范围都很有限。中国央行上个月小幅下调了关键政策利率,政府还延长了对电动汽车购买者的税收减免政策。
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此前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通货紧缩风险仍在拖累经济”,他补充说,“最近的经济指标发出了一致的信号,表明经济正在降温”。
经济界认为,经济增长和通胀本质上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及其流转速度(即货币转手次数)。而它们眼下的运行轨迹,正在指向经济衰退。北京当局需要提出更多支持政策,才有可能带动经济走出通缩。
通货紧缩(通缩,deflation),本意为货币流通数量减少,但也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概念。通货紧缩时,会使无急迫需求与耐用品的消费延后,造成消费支出收缩,影响商家与企业的营收,并反过来造成消费力持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经济衰退。
时评人士唐新元撰文《中共极力否认经济通缩是在掩盖什么?》指出,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分析,各界众说纷纭。在全球通胀(通货膨胀)高企的情况下,中国通胀数据处于低位甚至还在下降,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通缩(通货紧缩)。但是,中共官方和官媒接连否认。
文章指出,中国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共控制下的变异经济体系,因此很难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通缩和通胀特征来判断目前中国经济的状态。通缩在货币方面也可体现在人们倾向于持有货币,而非投资或消费,人们需求不足、收入降低影响消费意愿。所以,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非典型通缩”。实际上,中共极力否认经济通缩是在掩盖经济衰退这个事实。
中国知名官方经济学家樊纲也提出了流动性黑洞的说法,意思是无论投入多少钱,都不能对经济复苏产生明显的作用。
6月24日,中国官媒《经济日报》发布署名文章称,“过去5年我国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均在10%左右.....”。
虽然官媒披露过去5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速在10%左右,但中国央行大量释放的流动性并未对经济有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