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人崇尚清谈,视通脱高逸之人为名士,或与服食“五石散”有关。图为明唐寅高士图局部。(示意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长达四百年的混乱时期,由曹丕承东汉献帝建立魏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这期间文人崇尚清谈,视通脱高逸之人为名士,或与服食“五石散”有关。
五石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五味石药组合成的一种散剂,服后身体燥热,需冷食、冷浴及步行来发散药性,称为“行散”。矿石药材大多偏热,服用后全身酷热难当。《世说新语》曾载魏人何晏之说:“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服用一段时间,皮肤变得白嫩细致。六朝以肤质白皙为美男,“手白更胜玉柄”成为一种美丽高雅的代名词。
实际上寒食散是毒物,长期服用有很大副作用,管辂曾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晋朝大医家皇甫谧曾说:“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皇甫谧自己服石七年,中毒很深,后来他在一篇上书司马炎疏中如此描述:“臣以尪弊,迷于道趣……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父兄见出,妻息长诀……”
服寒食散中毒而致残者,除了何晏,还有裴秀、晋衰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皇甫谧也因此致残。服石之风自魏晋至唐,历五、六百年。
寒食散短时间服用尚可治病,但长期服用就非常毒了。寒食散服后产生巨大内热,一定要将这热力散发掉,若散发得当,毒热发出;散发不当,五毒攻心,不死也残。散发除吃冷饭外,要多外出步行,称为“行散”,还要多喝热酒、好酒散发,一天数次,若饮冷酒或劣酒就可能会送命,如:西晋的裴秀就是因服药后饮冷酒而致命。此外,还要用冷水浴将药的热毒散发,不能穿过多、过暖的衣服,衣服宽大而飘逸,实为服石之故。
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石钟乳味甘,性温,无毒;紫石英甘平,性温而补;白石英甘温;石硫磺酸温,有毒;赤石脂味甘酸涩,性温无毒。事实上五种药都没有毒,即使有毒,毒性也不大,但石类药之药性骏猛刚烈,除了一股热性,于身体并无补益,服用久了,热毒积聚,自然生病;且阳热刚燥之药,令人烦闷,心神纵驰,放荡逞欲,戕害身心。这药石就在魏晋南北朝乱世流传,到唐代人们逐渐发现此药的毒害,自然就放弃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