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韩琦下马能赋诗,上马能打仗,这样的文武兼备的将才,我们称之为儒将。(图片来源: 天真/故国神游)
大家好,欢迎回到【故国神游•两宋风华】,我是元曦。
上一集我们讲述了在仁宗朝时期的宋夏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宋朝将领的悲壮事迹。这一集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这一时期的武将的故事,但是今天要讲述的武将有点另类。上次我们说到的人物郭遵、任福、王珪,要么是家里,父辈祖辈就是有军功的,要么自己也是早年就隶身军籍,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武将,本不是行武出身,而是饱读圣贤书,下马能赋诗,上马能打仗,这样的文武兼备的将才,我们称之为儒将。
说起儒将,历代都有,但是到了宋朝,就有了一个变化。我们知道,宋朝自太祖、太宗开始,就重视文教,在【两宋风华】第五集《修文垂统千古一碑》中我们讲过,宋太祖大力擢用文臣,并鼓励武臣多读书,他曾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意思是我想让这些武将们都多读书,以通晓治世之道。宋太宗也是如此,我们在【两宋风华】第九集《太宗展卷苍鹤来天子设宴琼林开》,在这一集中讲到过,宋太宗曾经让枢密使王显读书。枢密使是一朝最高军事长官,王显是行武出身,宋太宗就跟他讲,你本来也是出身于儒学世家,但是你自小遭逢五代乱世,没有好好读书,今天你帮我处理军事机务,就得多读书,才能少犯错。
我们知道,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让武人读书这件事,经过太祖、太宗的倡导和努力,再经过真宗朝,一直到仁宗朝,才终于大见成效,也就是,儒将做为一个群体开始出现在大宋朝的疆场上。
比如上集我们提到过的,在康定元年夏人入寇延州时,三川口之战的宋军将领,刘平。刘平本是将门出身,但是他本人好读书,最后参加科考,进士及第,成了一个文人,而他的履历中,在捕盗、平乱等方面,又常常显露出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可以说是文武皆备的人才。虽然他在三川口一战兵败,但是,他早在定州任上时,就已预料到元昊会有叛宋的一天,他曾上奏说“元昊势且叛,宜严备之。”可惜这个话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说这话时是在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元昊起兵是在宝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038年,他提前4年就预见到了这件事,应该说是很有远见的。所以当元昊起兵后,朝廷对刘平是寄予厚望的,仁宗说:“知卿有将略,故委以边寄,卿其勉之!”意思是,我知道你是将才,所以将边事重任委讬给你,你一定要努力啊。宋仁宗对于刘平还有一个评价:“平,所谓诗书之将也。”其实就是说他是文武双全,也就是儒将了。
刘平在三川口之战中被俘,之后,他的军事生涯也就结束了,所以知名度不算高。接下来要介绍的两位,则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北宋名臣:韩琦、范仲淹。
韩琦与范仲淹也都是进士及第,都是读书人。韩琦最后官拜宰相。范仲淹,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可谓家谕户晓。其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无人不知。所以提起这两个人,大家都觉得他们是有名的学士、文臣,其实,他们同时也是优秀的将才。
刚才我们提到刘平兵败三川口,之后,夏人虽然没有顺势打下延州,但是攻破了很多周边的军寨。延州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韩琦、范仲淹临危受命,走向宋夏战场。特别是范仲淹,他是主动请缨知延州。
范仲淹在延州可谓治兵有方。在他之前,镇守延州的知州也姓范,叫范雍。范雍是怎么御敌的呢,把士卒分三部分,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都监领三千,敌军来犯,官职低的先上。也就是都监先上,然后钤辖,最后是总管。范仲淹到延州后一看,这种打法肯定不行,于是他就大阅州兵,共得一万八千人,范仲淹把他们分成六部,每部三千人,根据敌人多少,让他们轮番出战迎敌。
西夏人一看,这位范知州比前一位范知州大为不同,很会用兵,就互相告诫说:“不要再打延州的主意了,今天这位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人也。”夏人把范雍称为大范老子,把范仲淹称为小范老子。
范仲淹不仅会用兵,还特别擅长防御。当时,塞门、承平等军砦已经在此前与西夏的交战中被毁,于是范仲淹采用种世衡的献策,修建青涧城,对于抵抑西夏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范仲淹又新修承平、永平等十二处军砦,又相继收复了一些失守的军砦。在他的努力下,战后残局重归平静,于是羌人、汉人百姓又相继回到家乡。
说到这儿,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对于宋夏战争的考虑,不是只着眼于战争本身,他还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运用。当时,宋夏之间还有一股力量不可小视,就是羌人,也叫西羌。西夏李元昊与北宋这边都在争取得到羌人的协助。元昊起兵时,环庆路一带羌人酋长是打算帮助西夏的。范仲淹后来被调去知庆州,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羌人的问题,对羌人恩威并用,最后,诸羌酋长都愿意听其号令,为中国所用,羌人对范仲淹很爱戴,因为当时范仲淹的官职是龙图阁直学士,所以羌人们都称他为“龙图老子”。
韩琦这边表现也不错。当时范仲淹在延州治兵有方,夏人就放弃了对延州的攻打,转而于九月攻打三川砦。韩琦就派环庆副总管任福领兵七千人,声称巡边,实际上,连夜向西夏白豹城进发,第二天天亮时候就攻克了白豹城,焚烧了夏军屯粮等军用物资,得胜而还,有力的牵制了西夏对北宋的进攻。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韩琦与范仲淹用兵风格不同,韩琦喜欢主动出击,范仲淹更擅长于防守。
由于韩琦、范仲淹的到来,夏人的强势进攻暂时被遏制住了。但是到了第二年(庆历元年),两人在战略上出现了分歧。当时,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向宋仁宗提交了应对西夏的攻守二策。仁宗选择了攻策,也就是主动出击。在这个问题上,韩琦是主张主动出击的,但范仲淹则是倾向于守策,也就是以防御为主。
二人分别上书陈述攻守利弊。但是尚未有明确定论的时候,元昊再次大举来犯。韩琦派任福前去迎战,接下来就发生了,我们上一集讲到过的好水川之战,主将任福等一众将领都战死疆场的悲剧。其实,当时的责任并不在韩琦。元昊在发兵前,曾假意请和,请和书是送到了范仲淹那边的。但是韩琦听说后,一眼就识破元昊的计谋,说道:无约而请和者,谋也。于是不但没有放松戒备,反倒是加强了守卫。元昊发兵后,韩琦也迅速分部诸将,前去迎敌,他再三告诫任福,不要贪功冒进,如果违反命令,就是打胜了,也要问罪论斩。他之所以这样严厉告诫任福,就说明,一来他对如何与夏人作战,非常清楚,二来,他对宋军可能会犯的错误,也有所预料。也就是说,如果任福真的按韩琦的计划来打,可能会是另一个结果,可能会大胜而还。当然,历史已经过去,这种可能已经是不可能了。当时,韩琦从前线回来时,途中遇到阵亡将士的家属数千人,他们为死去的亲人招魂,说的话非常凄惨。他们说:你昔日跟着招讨使出征,如今招讨使回来了,你们却死了,你的魂魄能跟着招讨使一起回来吗?当时,哀恸之声震动天地,韩琦面对这个景象,停下马来,掩面大哭,没办法再骑马前行。可以说,任福的兵败,不仅对韩琦是一个打击,包括对韩琦所主张的攻策,也是一个否定,所以之后,宋朝就转入了范仲淹所主张的守策,来应对西夏。
虽然韩琦与范仲淹曾经在攻守问题上,有所分歧,但是这些纯粹只是意见之争,接下来,二人仍然是同心协力,镇守在宋夏边境上。二人在军中名望很高,将士乐为其用,朝廷也非常倚重他们,所以,时人合称他们为“韩范”。由于两人号令严明,爱护士卒,对于羌族人,能以恩信待之,于是羌民感恩畏威。当时边地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再介绍一位,张亢。张亢也是进士及第,一个读书人,但是他却是在北宋危难之际,走向了宋夏战场。
当时是庆历元年的七月,李元昊攻打麟州、府州,虽然被北宋边将折继闵打退,但是元昊并没有撤军,而是派兵屯驻在周边的要害地点,就断绝了麟州的运送粮饷的通道。于是麟州陷入困境。接着李元昊又攻克了丰州,于是北宋河外之地岌岌可危。张亢在这种情况下被任命为管勾麟府军马事,史书上说他是单骑叩城,一个人骑着马就来了,叫开城门,真的是国家危难,只身赴险,很有担当,完全是置生死于度外的。来了之后就率领宋军转败为胜。先是对屯兵在琉璃堡的夏军予以重创,之后又在柏子砦、兔毛川大败夏军。之后又大修城堡军砦,河外之地得以转危为安。
回想大宋朝的儒将们,他们饱读圣贤之书,胸怀报国之志,可以运筹帷幄,可以驰骋疆场。是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宋夏的战场上独当一面。正如我们这一集标题所云:滚滚兵尘平地起 翩翩儒将一马来。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如果您喜欢我们的频道,还请订阅、关注、支持,感谢您的收看。
欢迎关注干净世界【故国神游】频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欢迎订阅youtube【故国神游】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us2mr4n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