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们讨论的关键话题,最多其中在“仁”。(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儒学的核心价值,即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核心价值--“仁”。根据《论语》记载,孔子与弟子们讨论的关键话题,主要集中在仁爱、礼乐、信义、孝悌、忠恕等层面,但讨论最多的思想,是出现了109次的“仁”。儒家门徒很喜欢询问:何谓“仁”? 其实,“仁”的首要内容是对他人的关爱,并从“仁爱”理念出发,倡导“忠恕”的待人之道。
孔子提出“仁”,既是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伦理道德原则,其忠恕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并形成了宽以待人、与人为善、诚实待人等传统美德,迄今仍对民众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儒学发展至宋代、明代,均继承了“仁”的核心思想,像程颢于《识仁篇》中说道:“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朱熹亦在《仁说》中表示:“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透过后代名人的论述,可知在儒家思想中,“仁”占据着无所取代的崇高地位。
纵使“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但由于孔子所处的已经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因此当孔子看见世间如此,明了想要实践、完成“仁”的理想是遥遥无望了,但他不愿放弃,反而决定现阶段只能够透过“礼”来逐渐恢复“仁”。
换言之,孔子明白唯有通过恢复周礼,才能进一步地建立儒家核心价值“仁”。也就是指要从圣人依人之心性所制订的礼节规范,进一步地克制个体的妄心,人们也能在执行“礼”的过程中,缓慢地使自身的行为由外而内地符合“理”,进而在面对一切时,都能遵循理来待人处事。当我们行于外而诚于中后,即能渐渐地回复到合情合理的本心。
从这方面来看,“礼”在儒学中,同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孔子说,什么是“仁”?
孔子答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得言行举止合乎礼节,这就是仁。等到人们哪一天能够克己复礼了,天下就能够归服仁德。修行仁德,是自己来支配的事,怎么会交由别人来支配呢?”
颜渊说道:“请问仁的细目。”
孔子答说:“不符合礼节的不要看,不符合礼节的不要听,不符合礼节的不要说,不符合礼节的不要做。”
颜渊说道:“我虽然不聪敏,但会依照指示去做。”
仁义待人
颜渊问孔子说:“我想要以仁待人,但要如何才能做到呢?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是,贫贱时跟富贵时相同,不有意表现多么勇敢却具有威严,跟有志之士交往,终身没有患难。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道:“要做到以仁待人,首先必须得通过自己修身才能够达到,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你说的也很好,贫穷时跟富有时相同,便能够知足而不受欲望所左右;卑贱时跟高贵时相同,就能够一直谦让有礼;不有意表现自己是多么勇敢却有威严,就能够恭敬待人而对他们没有过失;跟有志之士交往,终身没有患难,就能够谨慎地选择朋友、选择要说的话与要做的事情。这个志向非常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