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方债还有城投公司债务,都成为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3年2月7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地方政府除了地方债,还有其控制的城投公司债务,这都成为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定时炸弹”。城投债迎来还债高峰期,总规模达到4.6万亿元。
隐形债务是中国各地政府可让其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融资项目,但是,金融市场仍将其视为地方政府负债。目前,中国财政部没有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账目。
中国官媒曾发布文章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整体数据不明,但由于隐性债务的形成多与城投平台有关,后者有息负债余额常被用来估测隐性债务规模。
城投公司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简称,是中国各城市政府投资融资平台,起源于1991年,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能,是特殊市场经营体。此类城投公司大多是不具备盈利能力的,属于事业单位或者国有独资公司性质,他们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盈利,属于带有政府性质的特殊市场经营体。
凡是含有如“城投”、“城建”、“国资”、“国投”、“交投”、“水投”等名头的公司,实际都和地方政府相关联,并与地方政府具有连带偿债责任。
2022年,城投债市场变化较大。据万得数据统计,全年交易所共发行6892只城投债,合计规模4.8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发行数量与发行规模分别较2021年下降14.8%和16.4%,为2017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风险事件方面,2022年城投平台非标违约共计20余起,涉及近30家融资平台公司。从区域及行政层级分布来看,非标违约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等区县级平台。
进入2023年,贵州遵义城投近156亿元银行债务整体展期20年,引发舆论热议。然而贵州遵义城投债问题也仅是冰山一角,2023年,城投公司还将迎来还债高峰期,预计总还款规模约4.6万亿元,其中3月和4月为偿还高峰,偿债压力不断加大。
此前曾有多名官方经济专家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仍需基建发挥作用。目前多地发布2023年重大项目计划、基建项目正密集举行开工仪式,累计投资金额已超30万亿元。但城投公司债务包袱越来越大,甚至有的城投公司已经被债务压垮、寸步难行。
海外智库“天钧政经”此前撰文《金融崩塌群情激愤 习近平的位子坐得稳吗?》指出,银行违规放贷以及预售资金监管出现漏洞的情况确实存在,同时地方政府住建监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也是负有责任的。地方政府靠卖地获取大量的资金,却没有尽到应担负的责任,最后还要以暴力对待维权的苦主,这是中共历来采取的“维稳”手段。实际上,地方政府也存在利用控制的城投公司将资金投入房地产领域的行为,城投公司大规模囤积土地的操作屡见不鲜,这也增加了金融风险。
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近些年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依然坚信,对于这些隐性债务,最终中央政府会“买单”,一些金融机构也认为中央政府会最终“兜底”。
但是随着债务风险越来越大,中国财政部也自顾不暇。
中国财政部1月初公开了几份对政协委员提案回复的函,其中两则涉及到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财政部表示,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建立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分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