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靠超额罚款补充财政。(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2年7月27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经济下行、房地产危机与金融系统共振,工业与科技产业均下滑,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靠超额罚款补充财政。
20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经济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中国官方近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济规模为1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学家指出,如今面对反复爆发的疫情,中国很难再现早前的荣景。尤其是在上海等重要的制造和贸易城市实施了封城之后,经济再次受到重创,北京当局试图让经济重新站稳脚跟,而这次复苏之路将漫长而坎坷。与今年第一季度相比,中国经济第二季度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环比萎缩了2.6%。
中国经济究竟为何下滑?国内外的经济学者们给出了类似的解答,对抗COVID-19疫情的防疫封锁措施影响了工厂的运行和出口。这些挫折加剧了中国最大型的房地产商的经济困境,也让2021年遭遇政策打压的中国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继续受到冲击。
7月27日,据美国之音报道,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执行总监兼亚太首席经济学家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表示:“由于新冠疫情在中国一些城市爆发,中国经济自2月份以来出现了受到干扰的迹象。”他说,工业生产、零售和港口运作问题突出。
比斯瓦斯说:“4月和5月期间,零售业和工业生产因此受到的干扰相当严重。4月期间,上海的港口运营和物流也受到严重干扰。”
北京当局“清零”政策导致的经济不确定性,加深了中国民众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中国央行的调查显示,高达58.3%的消费者偏向“更多储蓄”。与此同时,中国网络平台针对40岁以下年轻人进行的线上民调也显示,仅6.9%不储蓄,40%每月储蓄,其中高达27.4%每月存下超过50%所得,以应对失业和生病所需。这一现象表明,中国进入节衣缩食的大储蓄时代,支撑中国经济的三大支柱--楼市、出口和内需消费同步疲软。
在香港任职的法国投资银行Natixis的首席亚太经济学家艾西亚(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中国消费者现在的支出低于正常水平,因为他们在强制封锁期间无法外出,或者担心最终会因失业而减少收入。“很明显,各个家庭的情绪仍然非常消极,可能是因为大规模(核酸)筛检仍然普遍存在,人们对未来是否再次封城感到不确定。”
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华裔美籍学者裴敏欣在《日经新闻》撰文分析指出,中国自2009年起大幅举债刺激经济成长,如今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高达264%;河南村镇银行爆发弊案,储户挤兑,中国资产规模约14万亿美元的近4000家中小型银行正面临类似系统性风险;种种问题恐引发连锁反应,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比过去更高,加上中国对于疫情的清零政策导致经济成长快速放缓,债务炸弹倒计时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中国经济连年下滑,直接影响政府财政情况。
近日,《南方周末》统计了2021年中国300余个地级市的数据。其中,有111个地级市公布了罚没收入数据。在公布数据的111个地级市中,2021年有80个城市罚没收入呈上升态势,占比超过72%。
例如,江苏省盐城市2021年罚没收入为37.2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4.12%;常州市2021年罚没收入为16.25亿元,同比增长109.68%。
其中,常州市在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解释称,“罚没收入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大案要案罚没收入增加。”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把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看成资产负债表,首先负债是刚性的,是要还的。但从资产来说,来源是土地拍卖收入,即资产经营的收益,财税、转移支付则是正常的营业收益。如果这几项都在下降,地方政府来的支出几乎是刚性的情况下,那就得想办法在可控范围之内增加收益,要么就是多收税,要么是增加罚没收入了。
按照官方的解释,罚没收入是指执法、司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法违章者实施经济罚款的款项、没收的赃款和赃物变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