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特别是母亲对人生的影响甚深。(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国古人推崇饮水思源。悠悠历史,人杰辈出,历数世上的一切荣耀和建树,几乎背后都得益与母亲的无私奉献。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特别是母亲对人生的影响甚深。历史上有十大贤母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为世世代代景仰。
孔子的母亲颜氏——童蒙教育大师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生于书香门第却嫁非正室。孔子3岁丧父,母年仅20便守寡,倍受正室的欺压,分不到家产,甚至不被允许祭典丈夫。颜氏勇气非凡,承受世间的压力带着幼子自立门户,没有多少金银却携带先夫的书籍,到曲阜安家。母子二人斗室一间,颜氏集合了邻里小孩们,教他们读书、识字,孔子也和这些孩子一起接受母亲发蒙,微薄的教资不但维持了生计,而且和童伴们一起朗朗读书的经历,对孔子成长为大教育家、兴盛私学、普及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的教育理念——化育众生,有教无类,来自于母亲的启发。
当时鲁国的曲阜是整个国家典章制度最完善的地方,几乎人人学习六艺,孔母在孔子年幼时,带着孔子去各地观礼,熟悉周朝仪法。日常生活中甚至利用玩具游戏教导孔子礼仪,包括对上苍祷告,使用爵器,祭酒……孔子对于周礼如此地熟悉,便是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习而养成的,主张行礼如仪,为于后代的儒家思想奠定了根基。
2500年的时光证明,孔子母亲的伟大在于她的灼灼远见。这位家境寒酸受世俗偏见欺辱的寡母,不是仅考虑眼皮底下冷暖温饱,而是以耐心和广泛的慈爱开启了启蒙教育的先河,在那样远古时代需要怎样超前又坚定的精神理念。孔子主要思想主张:“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都和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
孟子的母亲——言传身教的典范
孟子人称“亚圣”,是中国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这多得力于他的母亲仉氏。
孟母为子择邻三迁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黎民百姓、文人学士无不崇赞,达官显贵为其修祠立碑。
孟母育儿中“子不学、断机杼”的画面能否给现代社会的父母以启迪?现如今,当孩子成绩不好,有的父母咆哮喝斥,有的体罚辱骂,还美名其曰:我为你好。孟母是怎么做的呢?灯下,孟母用剪子剪断自己辛辛苦苦赶制的织布,告诫幼子,读书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像这块布,断了就接不上了,排不上用场,可惜不可惜呀?这样的励志教诲,朴实不失深刻,得体又饱含亲切,可谓细致入微。淑惠德贤的孟母世世代代为人称颂,就是因为她智慧地运用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培育孩子的人格,远胜于“高大上”的空洞说教。
一次孟子看到邻居杀猪,回家问母亲:"他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忙碌中随口应到:"给你煮肉吃呀!"小孟子高兴了,眼巴巴等着吃肉。孟母蓦然想到平日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而身教重于言传,为母不可失信,于是尽管家境拮据,孟母还是拿钱到邻家买回肉来给孟子吃了。
孟子后来成为和孔子齐名的儒家学说代表,一代“亚圣”。他主张“仁义善”,可见母亲的言行教育对孩子影响之深。如果孟母教育孩子时动辄大动肝火,劈头盖脸不讲究方式,吵闹起来四邻皆知,说出大话不兑现,会培养出孟子的仁慈、义气、善良思想吗?
陶侃的母亲——待人以诚 正直清廉
东晋时期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也是有名的教子有方的贤母。
侃幼为孤子,陶母含辛茹苦,供陶侃读书。一次大雪之日,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陶侃因家贫如洗,念自己七尺男儿却无力招待客人而暗自神伤。陶母看在眼里,安抚儿子说:大雪纷飞,只管留客吧。说着她把一头青丝剪下,出门换成酒菜;“斫诸屋柱”做薪柴;又卷起铺在床上的仅有的干草,天寒地冻中切细后喂饱范逵的马。范逵大为感动,叹“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极力引荐给庐江太守张夔,张夔遂举荐陶侃为孝廉,陶侃从此走上仕途。
母亲“截发筵宾”的美德薰陶使陶侃受益匪浅。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诚恳待人的作风。
陶侃管理河道及渔业,一次派人给母亲送一坛糟鱼品尝。母亲将糟鱼原封不动退还,并写了一封信道:“你身为官吏,却用占官府的便宜还赠送给我,这样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陶侃将教诲铭记在心,日后成为匡扶东晋王朝的一代廉洁的名臣。
陶门后代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是陶侃的曾孙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新脱俗,应该是受陶门家风的影响。
岳飞的母亲——精忠报国 深明大义
姚太夫人是北宋名将岳飞的母亲。她出身乡野,识字不多,却极富主见,为人刚直、胸襟豁达。岳飞母亲教子严厉,让岳飞从小能吃苦,承受苦难,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岳飞在母亲的训诫下自律严格,武技超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并侍奉母亲。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南宋朝廷节节败退,国家风雨飘摇,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金人被视为天神无敌般强大,保家卫国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在那种情况下哪一位寡母舍得把风华正茂的儿子送去前线?岳母却督促岳飞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在母亲的鼓励下,22岁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
岳飞经历大大小小战役200余场,挺进中原,直捣黄龙收复失地。他用兵如神,治军赏罚分明,以身作则。金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一生没有辜负母训,精忠报国,至死不渝。豪情万丈的岳飞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2岁,在现代人来说多为大学毕业刚踏上社会的年龄。很多现代社会的家长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得”,怎样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成龙成凤,耀祖光宗。像岳飞母亲做到的“舍”是很不易的,国难当头,舍去小我的安危安逸,舍去母子情深,儿女情长,以道义当担为重,励子从戎奔赴疆场,岳母的深明大义万古留芳。
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 以理服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母亲郑氏,经历早年丧夫之痛,含辛茹苦抚养幼小的欧阳修。虽然生活极为困窘,郑氏丝毫不肯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没有钱买笔墨纸张,郑氏就用荻杆(一种像芦苇的植物)将字写在地上,教欧阳修认字、写字。后来,“画荻教子”成为一个典故。郑氏教导欧阳修做人不可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等道理。欧阳修的母亲的了不起在于,作为新寡,她没有哭哭啼啼,度日如年,也没有逢人便诉单亲的不易,丈夫不在,她也要为欧阳修树立一个男人大丈夫的形象,告诉他父亲虽去世,却曾是一名清廉爱民,品德高尚的好官,要欧阳修以父亲为榜样。欧阳修的父亲廉洁奉公,身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宅地,欧阳修的母亲却深知丈夫留下最宝贵的是品德,并将它融入育儿的谆谆教诲。
欧阳修将母亲的教诲和家规整理成《泷冈阡表》,并为教导后代努力学习,写下了《诲学说》。欧阳修在散文和诗作方面的成就很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也有所成就,官至翰林学士,领导北宋变法运动。没有母亲的倾心付出,他不可能成为一代文豪和政治家。后来,因为耿直不阿的性格得罪权贵,他三次被贬,却能在逆境中苦中作乐,陶冶情操,也离不开母亲的贤德教诲。
佘太君——杨门女将 巾帼英雄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杨家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杨家将之主佘太君更富有传奇色彩。佘太君自幼习武,成长为一名性机敏、善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她颇通将略,协助父兄练兵把关。少年时与杨业比武招亲,年轻时随丈夫驰骋疆场。
太宗初年,杨业在攻打辽军的战役过程中,孤军陷人重围,最终“力战尽日”,中箭被俘。杨业宁死不屈,绝食三日和儿子杨延玉一起殉国尽忠。杨延昭继承父志,继续抗辽,亦多次取得战功,并驻守边疆20年,保卫大宋边境,后病逝。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迎敌被困于绝地。杨家将为保家卫国前仆后继,杨门最后的男儿也战死沙场,只剩下寡妇孤女。传说中,已经100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十二寡妇征西,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与西夏军队展开血战。最终打败了西夏大军,保卫了大宋江山。
佘太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太君不是人名,宋时,朝廷为群臣之母专设了封号,刺史以上官员的母亲封为县太君。杨延昭官在刺史之上,其母被称作太君。这位戎马生涯的母亲以她的衷心报国和勇猛顽强继承夫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徐庶的母亲——舍身取义 解子难关
徐庶是三国时期的颖州(今河南许昌)人,刘备手下才智兼备的军师,帮助刘备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才华尽显。曹操为了将徐庶为己用,想到他是出了名的孝子,便用计,将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昌,并伪造徐母书信召唤徐庶。《蜀书.诸葛亮传》和《蜀书.董和传》中记载,得知母亲被抓,百善孝为先,徐庶无奈之下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只身一人前往曹营。自古忠孝难两全,徐庶为救母亲忍痛离开了开明的刘备,内心煎熬。而徐母深知徐庶的为难之处,也痛惜儿子不能为主尽忠,竟选择了自尽身亡。徐庶不由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从此,徐庶身在曹营,却一言不发,不给曹操出任何计策。徐母用结束生命的方式告诉徐庶,为人忠诚是本分,也是操守,值得用生命去捍卫,在那种进退两难的境遇中,不忍儿子继续内心的煎熬也是出于伟大的母爱。
孝庄文皇后——忍辱负重 开辟盛世
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以她的智慧一生历经三朝。为妻,她辅佐皇太极统一天下。为母,她孤注一掷,为福临赢得天下。皇太极死后,年仅6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孝庄文皇后为了保护儿子,保住儿子的帝位,不惜下嫁给手握兵权的摄政王多尔衮,此后一直教导福临懂得忍辱负重。顺治死后,年仅8岁的小皇帝玄烨即位,为祖母,孝庄文皇后极力与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斡旋,细心教导康熙,要隐忍,不能轻举妄动。康熙多年后一举铲除强大势力的鳌拜集团,开启了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孝庄皇后经历丧父,丧子之痛,在残酷的政治角逐中坚强睿智,辅佐幼君,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位青史留名的贤母。
慧能的母亲——圣母寒梅 感天动地
据说禅宗六祖慧能之母李梅英40岁才生下惠能。慧能出生的第二天一大早,两名老和尚登门造访。二僧说:小孩就叫‘慧能’吧!慧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做佛事。”和尚为慧能取名的情节,《坛经》上有明确记载。
李梅英常常带着幼小的慧能到寺院拜佛。教育慧能对佛要诚心,做人要有仁慈之心,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慧能3岁丧父,母亲过度悲伤一夜白头,慧能和母亲相依为命,10岁起时,上山打柴为生,赡养母亲,从小吃苦耐劳。
慧能不识字,卖柴路上听到金台寺和尚念诵《金刚经》而有所悟,于是立志前往广州黄梅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家中连路费都拿不起,慧能母亲支持他离家学法修佛。慧能的舅公反对,心意已决的惠能便村口一跪不起,跪到第七天时,电闪雷鸣,随着一声炸雷,村口大石头被劈成两半。慧能的坚意感动了天地,舅父只好同意他离家学佛。
慧能在佛堂打杂却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弘忍大师看出了他的悟性,向他传授佛法,并传给他衣钵。后来慧能开山传法,开创南宗禅,在宝林寺说法长达37年,门人把他的话语编为《坛经》,是中国本土唯一的禅宗经典。
李梅英去世后,六祖慧能在龙山安置母亲,人们看见龙山之首有两只燕子比翼齐飞,直向西天飞去。母爱无私,才有了岭南樵夫成为中华禅祖的传奇。
孟阳女——超越血缘的大爱 以德报怨
据《列女传.母仪.魏芒慈母》记载:周朝时,魏国有位慈母,是孟阳氏的女儿,芒卯的后妻,她生了三个儿子,而芒卯的前妻有五个儿子。继子们对她充满敌意,经常出言不逊。她却视如己出,还劝亲生儿子不要和继子们争执。一次,继子中的三子触犯了魏王的法令,被官府判处死刑。继母心急如焚早晚奔走去营救他。众人不解,继母说:“他们的父亲就是怕他们成为孤儿,所以娶我来当继母。继母也是人母,若不爱护她的儿女,能称为‘慈’吗?只爱自己亲生的忽视前妻的儿女,能称为‘义’吗?不慈不义,凭什么立足于世间呢?他们虽然不喜欢我,但我作为母亲,我怎么敢忘记义理,背弃做母亲的职责呢?”
魏安厘王知道了,为这位深明大义的继母所折服,魏安厘王比较重视庶民的礼教,强调忠孝仁德。他说:“作为继母,能如此懂得义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原谅她的儿子呢?”当即就赦免了芒卯前妻第三子的罪过,让他回家。
至此之后,芒卯前妻的五个儿子都深受感动,称继母为“再生之母”,从内心里爱戴她,家和万事兴,芒家八个孩子,都成为了有用的人才。
都说人性是自私的,舐犊情深也出于血浓于水,古今中外继母对前妻之子苛薄似乎已成为世俗眼光中的寻常,见怪不怪。孟阳女却以了不起的胸襟,超越了血缘关系,不是亲母胜似亲母,以慈与义的道德标准为己任,大爱感化了继子和世人的冷漠心肠。从此继母不再是狠毒的代名词,为人性做出了宝贵的善的诠释,相比一些不负责任只生不养的父母,爱并非亲生子女,更为人品高尚,值得后人省思,也值得跻入中华史上最伟大的贤母之列。
结语:母爱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支柱,母爱似海深,似阳光普照,似雨露甘甜,母亲的关怀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通过母亲的无私付出和精心教育,生命得以延续,人性得以美好,道德依此长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祝全天下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