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2-03-22 14:00:00作者:傅国涌
1924年,国父孙中山在广州。(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2011年初,有一家出版社要重版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要我写点推荐语。大约二十年前我买了一套《孙中山全集》,通读过《建国方略》,当时对《实业计划》读得最激动,“知难行易”学说也曾吸引过我,随着时间的变迁,我却对他的《民权初步》感觉最好。
我深深地感到,对今日的中国而言,我们更需要从《民权初步》学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对于《实业计划》则应该以更多反省的眼光去看待,在三门峡、三峡这些建设中我们尤其要学会反省,那些大规模的建设往往与设计者的初衷未必吻合。
我更相信,文明是生长起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我更相信得寸进寸的思路,而不是天上突然掉个大馅饼。因此我写了这样一段推荐语:
孙中山忧郁的目光穿透了近代中国幽暗的长夜,他一生的是非得失注定是历史长久争议的题目,毫无疑问他不是什么完人,他只是一个终身为自己的理想而跋涉、苦思的理想主义者,包括他留下的《建国方略》在内,都有许多可议之处,与《实业计划》中那些宏大的规划相比,我更欣赏他的《民权初步》,一个古老民族从学习如何开会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开始,也许比通往富强的大梦更重要。
与五权宪法相比,我更欣赏他的三民主义,主义与否倒在其次,民族、民权、民生三个词确实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关键,百年变迁,民族问题早解决了,民生问题也在解决之中,今天迫切需要面对的乃是民权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