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衙门击鼓竟不是为了鸣冤?(图)

发表:2022-01-21 07:1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浙江省绍兴1803年的衙门版画平面图
浙江省绍兴1803年的衙门版画平面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衙门,又称:牙门、官衙。提到这一官署,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有地方官员在这一官府内审理案件,而站立衙门内外的差役则是协助官员搜查证据及抓捕犯人的官吏。不过,古代的击鸣冤真的只是为了鸣冤而已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许多人对击鼓鸣冤的理解,往往来自于古装电视剧。由于影视剧作总演绎百姓要鸣冤时一定要先击鼓,致使众人以为在古代打官司就一定要击鼓鸣冤,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衙门前摆放的鼓,原本是用来宣告县太爷下班,而不是提供给欲申诉冤情的百姓来使用的。

那么,击鸣冤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其实是明清时期,鼓才成为在紧急情况时让百姓鸣冤使用,而击鼓鸣冤也被称为登闻鼓。至于清代的老百姓报案时,一般是直接向官府递诉状,唯有当老百姓存在重大冤情,但无法通过正常程序获得清白时,才找上层官府或权贵伸冤。

不过,清代有规定,只允许百姓击鼓鸣冤,但不允许百姓拦车诉冤情,而且古代报案也不是想要跟官府官员报案就能报案的。据悉,在咸丰时期,皇帝从西陵回京,有当地妇女特意拦驾呈诉,但在兵丁拦阻之下引发冲突,众妇女们遂拿石子掷打兵丁。后来,为首的张伊氏,因为涉“妇女犯殴差哄堂罪”,被官府发配边疆驻防地为奴。

另外,同现今一样,清代时期也有公开审理案件,也允许百姓旁听。最大不同之处,则是官府判案不完全遵照律条,因会再考虑当地人情、文化及关系。有的案件开堂是设在当事人居住的地方,而非公堂,这就如同炕上法庭、院落法庭。在一般情况下,多是当庭宣判,除非案件比较复杂、影响层面较广,官员需要再三斟酌,才会推迟几天后再宣判。



责任编辑:隅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