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保就业的目标难上加难。(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9月30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年初至今,北京当局的监管风暴,原材料上涨以及现在的大范围限电等情况,均让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失业潮也不可避免,令中国总理李克强保就业的目标难上加难。
中国制造业大省如浙江、广东和江苏,陆续发出“限电停产”政策,更多省份的工业企业被要求“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开一停六”错峰用电,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订单交货期甚或拉长1倍。若严格限电达2个月,预计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
如果出口企业生意不佳,出现破产倒闭潮,势必影响就业和居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内需增长、消费升级都是空谈,经济只会面临更大压力。
这也反映到经济数据上,9月30日,中国9月官方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降至49.6,刷新19个月低点,为19个月以来首次跌至萎缩区域。供需两端放缓同时,价格指数持续抬升,中国经济滞胀风险加深。
COVID-19疫情未止、原材料不断上涨导致短缺、限电限产持续影响中国经济,房地产活动放缓也是一大风险。制造业PMI整体恐难改变偏弱趋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甚至有分析师担忧四季度GDP增速可能“破4”。
北京当局各种所谓监管措施更是如狂风暴雨,正在席卷经济的每一个领域。
一支失业大军是房地产企业大幅度裁员。除了恒大集团二万亿人民币的债务“爆雷”,新力控股集团近日也传出类似债务危机。9月15日,新力公司总部员工已陆续收到降薪50%的口头通知,其后传出裁员50%。
还有一支失业大军是教育培训行业。在当局“双减”政策下,中国各地上千家教育培训机构被“团灭”,上千万教职人员失业。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截至 9 月中旬,裁员近一万人,预计年底前将裁减4万人。
9月30日,《自由亚洲》电台的文章分析认为,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行业裁员,是政治环境造成。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员工大量失业,这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失业潮还有不同之处。
近四十年来,中国发生过五次大规模失业潮。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国企员工失业。第二次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实体企业破产。第三次则是2016年,O2O(即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行业大面积倒闭而出现的失业潮。第四次是去年的COVID-19疫情影响到的餐饮、旅游、外贸等行业,出现失业潮。
李克强此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称,“十四五”时期(2020-2025年)中国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要继续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
中国官方声称有2亿人“灵活就业”,但是专家指出,这个数字只是针对城镇人口来说的,而“灵活就业”就是“半失业”的代名词。官方发布失业率为5%,但北京大学曾经做过调查,疫情原因下真实的失业率恐高达20%。
根据中国国务院官方网站发布的新闻稿,李克强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就业是民生的头等大事。
“天钧政经”研究员任重道指出,在社会阶层早就已经固化的中国,年轻人进入社会一眼就可以看到天花板,没有奋斗的希望,于是纷纷选择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的低欲望生活状态,即所谓的“躺平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官方希望年轻人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