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局截图)
人人都听过台风这一名称,但不知道你是否曾受到某些台风的名字所吸引,甚至是感到奇怪。因为有些台风的名字十分具有特色,例如“白海豚”、“鹦鹉”、“茉莉”、“银杏”等。究竟是谁在为台风取名字呢?难道是气象局吗?依据又是什么呢?答案马上就要来揭晓啦!
我们先将时间倒转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也就是从西元1947年起,到随后的五十多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全部的台风,都是交给驻扎在关岛的美国海军来负责取名字,而美国海军在这一段期间,都是以“男女英文名字”为顺序来帮各个台风取名字。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长辈记得的知名大台风,一听就让人知道,那是外国人的名字。
只是,美国海军当时都是在台风已经形成之后,才会帮台风取名字,导致很多将要遭到台风所侵袭的国家,经常都没办法即时接获美军为台风订下的名字,遂赶忙各自帮台风取名字。因此,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台风,会出现多个名字的状况发生。
有鉴于此台风名字之乱象,世界气象组织(WMO)决定要终止混乱,遂召集14个位于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周遭,同时容易遭受台风侵袭的国家或地区,例如日本、韩国、北韩、中国、香港、菲律宾、泰国等,共同组成了台风命名委员会,并规定由一个成员提出十个台风名字,随后将这合计多达140个的名字组成了一张台风命名表,并于2000年开始使用,且交由日本负责按命名表的顺序,依序为台风取名字。
至于这14个负责提供台风名字的成员国,各自以自己国家的特色事物或其他方式来提供名字,例如中共就提供了“悟空”、“白鹿”等具备华人特色之名;日本则提出了“天秤”、“魔羯”等星座名称;香港则提供了“狮子山”、“启德”等当地景点或机场名称;泰国也提供了“山竹”这一个水果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听到的台风名字,会如此丰富多元,又极具某国某地特色的原因。
只是,既然已经备妥了台风命名表,我们为什么还是会看到有“无名台”的出现呢?对此,中央气象局预报员李孟轩进一步解释,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台风,都必须经由日本气象厅统一发布,换言之,大家必须要等日本认定台风已经正式形成了,才会对它取名字,至于在大西洋生成的飓风之名,则交由美国统一对外发布。
李孟轩表示,当日本认为这还只是一个热带性低压,尚未形成台风时,就不会对外公布为它取的名字,但若台湾的中央气象局研判它形成台风的机率很大,同时将会非常靠近台湾时,为了让政府及民众尽早做好防台准备,就会率先使用号码来为台风取名,例如“第十九号台风”,这样能进一步地对外预警,等到日本为这一个台风取了名字之后,台湾就会立刻承接使用。李孟轩表示,过去就曾有台风未命名的例子,像多年前的“玉兔”台风,就是尚未正式命名,就先对大众发布台风警报。
另外,因为翻译方式的不同,有些台风在不同国家会出现不同的名字,例如韩国命名的“Megi”,原意为“鲇鱼”,中港澳虽都使用“鲇鱼”这一个名称,但台湾却会采取音译的方式,称此台风为“梅姬”。
再举一个刚从广东附近的海面升格为热带性低气压,也就是2021年8月4日台湾的中央气象局才发布的“卢碧”台风警报。“卢碧”听起来像是人名,但它其实是源自于菲律宾的Lupit,这一个字词具有残暴之意,但因为音译的关系,台湾称之为“卢碧”,而非取字义。正因如此,让不少民众接触到这一个名字时,有些一头雾水。
当命名表上的140个名字都使用过一轮之后,会再次重新返回命名表第一个名称来开始命名,就这样不断地循环使用名字。照惯例来看,命名表大约六年左右就会循环一次。因此,大家会发现,我们平均每六年就会碰上同一个名字的台风,例如2005、2012、2017年都出现过“泰利”台风。
李孟轩又说明,气象局过去是以音译为主,但因民众不了解意思,所以近年也将部分改成了意译。至于世界气象组织除了为台风命名之外,每年还会召开会议进行检讨。
换言之,当某台风造成重大灾情,或出现名称不雅等争议性问题之际,就有可能会遭到除名。目前最有名的例子,即是2009年在台湾及中国造成严重灾情的莫拉克台风。中国水灾过后,就向委员会提出去除此名字的要求,至此往后,人们再也不会听到以“莫拉克”三个字来命名的台风,另外还有2013年在菲律宾造成伤亡的“海燕”台风,以及在2015年为台湾带来了巨大灾害的“彩虹”台风等。至于提供这一个名字的国家,必须要另外再提供新名字来补足缺额,以维持140个名称数不变。
现在你是否已经完全了解台风名字的背后竟然还暗藏着这一些秘密啦?如果你以后再从新闻上看见某一个很特别的台风名字时,千万不要感到讶异,可以先搜寻看这一个台风名字是由哪一个国家命名的,名字中又具备什么意思,这样你就能更了解咱们身处的这一个世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