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守着这一个对不起老母亲、无法赡养母亲的善念,三尺头上的神灵也不会帮助他。(绘图:志清/看中国)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一则盲人坚持善念自救的故事。
离我(作者纪晓岚)家十多里的地方,有个盲人姓卫。戊午年除夕,他到所有经常叫他弹唱的人家拜年,每家都给了他食物,他背着回家了。走到半路,失足掉落一口枯井中。因为在偏僻的旷野地,家家户户都在守岁,路上没有行人,所以他大声呼救的喉咙都干了,也没人营救他。万幸的是井底空气温暖,又有糕饼可吃,口渴的厉害时又有水果吃,竟然数日不死。
正好赶上屠夫王以胜赶猪回来,离枯井还有半里路左右时,忽然拴着猪的绳子断了,这头猪在野田里狂奔,也失足掉落枯井中。王以胜用钩子把猪弄了出来,才发现井里的盲人,已经只剩下一点微弱的呼吸了。
枯井并不在屠夫要走的那条路上,冥冥之中好像有天意在引导着。我已故兄长晴湖曾问盲人当时井中的状况,盲人说:“当时万念皆空,心已如死,惟念老母卧病在床,等待着我这个盲人来赡养。现在我自身都难保,想来老母亲此时已经饿死了,顿时觉的酸彻肝脾,难以忍受。”已故兄长说:“如果不是盲人这一个善念,王以胜赶猪时必不断绳。”
换一种通俗的说法,枯井中的盲人如果不是守着这一个对不起老母亲、无法赡养母亲的善念,三尺头上的神灵也不会帮助他。世间的巧合事都不是偶然的,也是有前因后果的。善因在前,才有后来的得救福报。
善因在前,才有后来的得救福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清代陈镜伊《民间懿行》记载了一则善念善行改变转世做牛的福报故事。
清朝时,淮西(现安徽省的江淮地区)有个秀才叫叶诸梁,家境极其贫困,靠着给人教书餬口。当时城里的富户马大爷,请他当家庭老师,教自己的两个儿子。马大爷见叶诸梁有学问而不拘形式礼法,与他相处融洽,很信任他,每年付给他薪金百两,而且另有厚赠。此外,还拿出钱财,帮他出点子去做生意。叶诸梁十分感激,也尽心尽力地敎导马大爷的两个儿子。
几年的时间里,叶诸梁的家中就积累了千金,成了富户。后来马大爷当了郡守的副职,病死在任期内。马大爷的金银珠宝田产,两个儿子挥霍无度,都任由叶诸梁一手变卖。这期间,叶诸梁来回图谋,很快马家的产业就变卖完了,但许多产业实际上都落到了叶诸梁手中,而两兄弟则落魄到贫无立锥之地。
一天夜里,叶诸梁做梦到了阴司,见到一官员坐在桌子前面,马大爷跪在阶下,历数叶诸梁忘恩负义的罪行。官员大怒,判罚叶诸梁转生为牛。叶诸梁再三地哀求,希望放自己回到阳间,愿意退还以前侵占的全部产业,并照应马大爷的两个儿子。
官员说:“你既然能悔过,暂时放你生还,但如果不践行自己说的话,将永堕阿鼻地狱!”
诸梁从梦里惊醒后,将梦游地府悔前非梦中见到的事告诉妻子,妻子也说:“今天我家享用的,都是马家的产业。快退还人家,何苦与鬼结仇。”于是叶诸梁决定把侵占来的马家财产,还给马家的二个儿子。
第二天,叶诸梁就去寻访马家的两个儿子。看见他们栖身在破屋中,荒厨冷灶,衣服破烂,又凄凉又可怜。两兄弟见到叶诸梁大哭起来,叶诸梁想起以前师生的情分,也拉住他们的手一起哭泣。
叶诸梁带着马家两兄弟回去,为他们准备衣裳,到了自己家,并赠送白银百两,先作为一时使用的费用。
几个月后,又将以前所得的马家财产,全部卖掉,给马家一个儿子开店铺,另一个出外经商。两兄弟在父亲死后经历了艰难困苦,这时深刻体会到一茶一饭来之不易,于是痛改前非,辛勤立业,经营一段时间,各自都赚进了不少的钱财。
赚了钱的马家兄弟,拿着本金和利息去偿还叶诸梁时,叶诸梁坚决不接受,他说:“老夫我本来穷得一无所有,承蒙令先尊的深情厚谊,我才有今天。请你们一定要把钱拿回去,好让老夫和令先尊的情谊,有始有终,将来在地府相见,可以彼此相视长笑呀。”
这一年到了中秋节赏月时,叶诸梁饮醉了睡在窗下,朦胧间见到马大爷来到跟前对他说:“先生以前的所为,虽然不应该,但我的两个儿子,养成了奢侈的习惯,遗留产业给他们,也会挥霍无度。幸亏由先生代管了数年,我的两个儿子经历艰难之后,方知悔改成人。先生既能守护我的产业,又能成全我的儿子,此恩此德,我已告诉冥官,转奏上帝,先生的后福甚长,特来告知。”说完谢别而去。
叶诸梁自此以后,凡是经营的生意,事事如意,所获得的财产更是多于原来马家的财产。他的四个儿子,相继学业有成,成为当地望族。
人在困境中,或在危难面前,能否自救要看自己的一念。人的佛性与魔性同在,佛性是善,魔性是恶。神佛能帮助人,也要看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选择善,坚持善念善行,就能得到神佛的护佑,转危为安,逢凶化吉;一念之错,选择了恶,就会痛失得救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