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湘绣、蜀绣,苏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由于地理位置,人文风俗的不同,让这四类名绣各具特色,精美绝伦。在这当中,最为特殊的则是粤绣。
粤绣是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的总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粤绣的工艺水平已非同一般。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贡奇女卢眉娘在一尺(0.3m)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点画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据记载,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
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兴盛,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片献给国王,得到重赏,粤绣从此扬名海外。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创建了英国刺绣同业会,英王查理一世也倡导英伦三岛传播粤绣艺术,一时间粤绣被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博古围屏”等8幅,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轮廓)之”,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
18世纪,粤绣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一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当时,广东刺绣艺人还创造性地用孔雀毛编成线绣花,绣品金翠非凡。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广东工艺局在广州开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岭南画派始祖高剑父任校长。当时由于广州临海,粤绣的出口贸易活动十分频繁,可谓供不应求。因此粤绣行业十分兴隆。在晚清鼎盛时期,仅仅是在一个广东的小乡镇,便有五六十家绣坊。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广州海关出口的粤绣,其价值达到496750两白银。粤绣纹样有三阳开泰、孔雀开屏、百鸟朝凤、杏林春燕、松鹤猿鹿、公鸡牡丹、金狮银兔、龙飞凤舞、佛手瓜果等民间喜爱的题材,构图繁密,色彩浓重。粤绣的主要作品为衣料、被面、枕套、挂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裢、团扇、鞋帽、荷包等。1910年,广州缤华艺术学校的余德、潮州的林新泉等24位绣花技师的粤绣作品,如《孔雀牡丹》、《苏武牧羊》、《丹凤朝阳》等在南京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奖,被传为佳话。粤绣还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清朝末期的文人曾经这样描述粤绣的技艺:“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粤绣技艺注重结合材料形质,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和珠绣等几类。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是历史最为悠久、技艺传承最为完整的粤绣品种,表现力强。金银线绣的针法独具特色,有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绣、织锦等七大类六十多种。珠绣属于粤绣的新品种,最近几十年才由粤绣艺人开发应用,不是传统的粤绣。
中国古代刺绣本来属于女子的工作,而女子从小便要学习女红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在粤绣的行业中,绣工大多数为男性,甚至对女性有较高的门槛。在粤绣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条规矩,粤绣“传男不传女”,即便是妻子、女儿也没有资格成为继承人。这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由于粤绣在绣制的过程中需要工匠站着,并且拿着长针绣制,经常一站便是一整天,男子的体力优势,能够较好地完成这项工作。这在其他三类绣种中,是绝无仅有的特殊。
粤绣题材广泛,其中潮绣以金碧、粗纩、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及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百鸟朝凤》是其代表作品。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等。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包括刺绣字画、戏服、珠绣等。